【北京国樽律所】什么是诈骗行为

什么是诈骗行为?《刑法》第266条说得明白:用假话骗人钱财就算数。关键看两点:有没有骗人的心思,有没有实际拿到钱。比如2022年杭州中院判的"保健品诈骗案",张某团伙把30元成本的维生素吹成"抗癌神药",骗了200多位老人,这就是典型的诈骗行为。

实务中要特别注意三种情况:1.装熟人借钱不还的;2.网络刷单返现套路的;3.冒充公检法要转账的。去年深圳就有个案例,骗子用AI换脸冒充公司老板,让财务转了380万,这种新型手段照样构成诈骗行为。

笔者发现很多人分不清借贷纠纷和诈骗。关键看借钱时有没有还钱能力:如果明知还不起还借,就可能涉嫌诈骗行为。就像上海王某案,他同时向20多人借款买房,其实早被列入失信名单,最后被判了7年。

给普通人的防诈建议:1.任何要验证码的电话直接挂断;2.看到"安全账户"四个字马上报警;3.大额转账前必须当面或视频确认。

留个思考题:直播带货夸大效果算不算诈骗行为?比如把普通面膜说成"医美级",这个界限该怎么划?

特别声明:本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代表国樽的观点和立场。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