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樽律师事务所】怎样防范电信诈骗?

在日常法律咨询中,怎样防范电信诈骗始终是公众高频提问的话题。笔者认为,普通民众需注意不要轻信陌生来电,即使对方能准确报出身份证号或住址等隐私信息,也应主动通过银行或公安官方热线进行二次确认。常见手法包括:冒充社保中心催缴欠款;伪装成快递公司理赔丢件;假冒学校老师索要培训费;或谎称中奖要求预付税费等。常见手法包括:冒充社保中心催缴欠款;伪装成快递公司理赔丢件;假冒学校老师索要培训费;或谎称中奖要求预付税费等。这些情况多数属于典型诈骗套路,务必保持警惕。

从法律层面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指出,诈骗金额3000元至1万元属“数额较大”,3万至10万元为“数额巨大”,50万元以上则构成“数额特别巨大”。各地可依据经济状况调整标准并备案——例如2023年某地一宗虚假投资平台诈骗案中,受害者因点击不明链接被骗转账8万元,罪犯最终以“数额巨大”被判处有期徒刑。这一金额划分在司法实践中直接影响刑期轻重。

关于怎样防范电信诈骗的实操建议:第一,定期参加社区反诈讲座,及时了解新型骗局模式;第二,在ATM操作时留意周围环境避免信息窃取;第三,向家中老人耐心讲解转账前必须子女确认的原则。最后值得思考:当前技术手段不断升级的情况下,如何从立法层面加强运营商对可疑号码的拦截责任?公民自身又该怎样防范电信诈骗中的心理操控陷阱?

特别声明:本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代表国樽的观点和立场。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