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樽律所】围标违法吗

围标违法吗?这个问题在法律上早有定论。我国《招标投标法》第53条明确规定,投标人相互串通投标的,中标无效,并处中标项目金额5‰-10‰的罚款。笔者曾代理过一起典型案例:2022年某省高速公路项目中,四家路桥公司通过加密通讯软件协商报价策略,最终被大数据监测系统发现异常,涉案企业不仅被列入黑名单,还面临数千万罚款。

实务中常见的围标形式包括:1.投标人之间约定轮流中标;2.使用关联公司或壳公司参与陪标;3.统一制作技术标书的关键内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现在很多电子招标平台都配备了智能分析系统,能够自动检测标书相似度和报价规律性。去年华北某市的地铁建设项目中,就出现过7家投标单位的施工方案存在85%以上重复率的情况。

关于围标违法吗的认定标准,司法实践中存在两个关键点:1.不以实际获取中标为必要条件;2.共谋行为本身即可构成犯罪。2021年广州某医疗设备采购案就很典型——三家供应商仅因在开标前交换了报价意向就被立案调查。笔者认为这种从严认定的趋势说明监管部门正在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追责"的全链条治理体系。

给投标人的风险提示:1.严禁与竞争对手讨论投标策略;2.不同项目的投标文件要确保独立性;3.警惕以"行业自律"为名的价格协商。值得思考的是:当同行以"避免恶性竞争"为由提出协调报价时,如何既维护商业关系又不触碰法律底线?

最后必须强调:对于围标违法吗这个问题不能存有任何侥幸心理。随着监管技术的升级和法律责任的加重,"抱团围标"的风险成本已远超潜在收益。

特别声明:本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代表国樽的观点和立场。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