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标法实务中,许多人会问:把别人的有商标商品买了再卖了是否违法?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需要结合具体操作方式来分析。通常来说,如果只是单纯转售正品商品,适用"权利用尽"原则,一般不构成侵权;但如果擅自更换或移除原有商标标识后再销售,就可能踩到法律红线。
根据《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的明确规定,未经商标权人许可实施某些行为属于侵权。这些行为包括:1.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2.使用近似商标容易导致混淆;3.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4.伪造或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5.未经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即反向假冒);6.故意为侵权行为提供便利条件;7.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其中第五项直接针对撕标换标的行为——这意味着把别人的有商标商品买了再卖了时如果私自替换标识,明显属于违法行为。
笔者曾代理过一起相关案例:某贸易公司从正规渠道批量采购某知名品牌的服装后,擅自撕去原品牌标签,贴上自己的牌子,通过线上平台以折扣价销售。品牌方发现后提起诉讼,法院最终依据《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五项认定构成反向假冒侵权,判决被告立即停止销售并赔偿经济损失15万元。这个例子说明一个问题:即使商品本身是正品来源合法,任何擅自更换标识的行为都可能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品牌商誉。
实务操作中需特别注意几点:1.转售正品时应保持商品原状和标签完整;2.如需重新包装或贴标必须事先获得权利人书面授权;3.在跨境或电商环境中要留意地域性权利差异问题。笔者认为,《商标法》设置反向假冒条款的核心目的不仅是防止消费者产生混淆误认,更是为了维护品牌长期建立的商业信誉和市场认知度。
对于企业或个人而言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防范风险:1.妥善保存正规采购发票和凭证以备查验;2.确保未对商品标签、包装进行任何改动或去除;3.涉及较大规模或特殊渠道销售前最好咨询专业知识产权律师。
对于企业或个人而言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防范风险:1.妥善保存正规采购发票和凭证以备查验;2.确保未对商品标签、包装进行任何改动或去除;3.涉及较大规模或特殊渠道销售前最好咨询专业知识产权律师。最后留一个思考题供大家探讨: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购买海外带有商标的正品进口到国内转售若未改标是否也可能构成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