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诈骗罪作为典型的经济犯罪,其核心特征是通过虚构保险事故、隐瞒真相或夸大损失等方式非法获取保险金。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条,骗保是什么罪的答案非常明确——该行为构成保险诈骗罪,具体刑罚需结合骗取金额和主观恶性等因素综合判定。
实践中常见的情形包括:故意虚构保险标的;编造虚假事故原因;或人为制造保险事故等。例如,2022年浙江某案例中,投保人李某通过伪造车辆维修清单,将实际3万元的损失虚报为15万元,最终因骗保数额巨大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这类行为本质上都是骗保是什么罪的具体表现形式。
需特别注意复合型犯罪情形。如果行为人通过纵火、故意伤害等手段制造保险事故,可能同时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或人身伤害罪。笔者认为司法机关对此类案件通常从严认定,因为其社会危险性远超普通诈骗。
单位也可能成为犯罪主体——例如某美容机构与客户合谋伪造意外伤害证明,两年内骗取医疗保险金达80余万元,最终机构被判处罚金,法定代表人被追究刑事责任。此外评估人员、医疗机构等专业人员提供虚假证明的,可能以共犯论处。
实务建议:建议保险公司建立多维度反欺诈系统;个人切勿轻信"包赔"中介服务;发现可疑线索应及时保存证据并向监管部门反映。
思考问题:面对区块链保单和智能合约等新型保险形态,如何构建适应技术发展的反欺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