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樽律所】网络诈骗常见类型

证券领域的网络诈骗近年来呈现高发态势,其中假咨询信息类骗局尤为常见。不法分子往往通过社交媒体、聊天群组散布虚假上市公司利好,如虚构并购重组、业绩预增等消息,诱导投资者在股价高位接盘。2023年上海就曾查处一起典型案件:某投资顾问团伙利用多个自媒体账号发布某科技公司"即将获得国家大基金投资"的虚假信息,导致该股单日涨幅超过15%,随后连续跌停,造成百余位投资者损失超过500万元。笔者认为,这类骗局不仅涉及一般诈骗犯罪,还可能构成操纵证券市场罪,投资者需特别警惕所谓"内幕消息"。

网络购物诈骗作为最常见的网络诈骗类型之一,在拍卖和奢侈品交易领域风险尤为突出。犯罪多表现为卖家收到货款后拒不发货,或以次充好发送假冒商品。去年杭州互联网法院审理的一起典型案例中,犯罪分子搭建仿冒知名拍卖平台的网站,以"海外代拍奢侈品包"为名收取保证金,实际上根本不具备任何拍卖资质,骗取全国多地受害者共计200余万元。这类骗局往往利用消费者捡漏心理和平台审核漏洞,建议交易时务必选择官方认证渠道并使用第三方担保支付。

以免费服务为诱饵的网络诈骗近年来手段不断翻新,除常见的"注册送流量"骗局外,还衍生出虚假WiFi热点、免费抽奖等多种形式。犯罪团伙通常以赠送网络服务为名,诱导用户点击恶意链接下载木马程序,进而窃取支付密码、通讯录等敏感信息。2022年广东警方破获的一起案件中,诈骗分子在公共场所设置伪装成商场免费WiFi的钓鱼网络,用户连接后手机被自动植入扣费软件,单月恶意扣费金额达数十万元。此类手法与成人服务骗局相似度极高,都是利用人们贪图便宜的心理实施犯罪。

根据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需要特别注意司法实践中对网络诈骗的认定标准:跨省作案的立案门槛通常为3000元;针对老年人、学生等特殊群体实施的网络投资诈骗即使金额未达标准也可能从重处罚;而跨境电信网络诈骗更是当前重点打击对象。

笔者建议采取以下防范措施:第一谨慎对待过高收益承诺特别是保本保息类宣传;第二交易前核实平台ICP备案和工商登记信息;第三完整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电子证据。值得思考的是当遭遇服务器设在境外的网络赌博诈骗时如何有效协调国际司法协作与电子取证工作?

特别声明:本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代表国樽的观点和立场。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