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樽律师事务所】什么是诈骗行为

关于诈骗行为的法律界定,实务中常出现理解偏差。根据《刑法》第266条,构成诈骗罪需同时满足四个要件: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实施了欺骗行为、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基于该认识处分财产。2023年深圳曝出的"养老理财骗局"就是典型案例,犯罪团伙以高额回报为诱饵,通过伪造政府批文骗取老年人存款超500万元。

判断什么是诈骗行为时需特别注意:1.欺骗手段不限于语言欺诈,包括隐瞒真相、部分虚假陈述等。2.被害人过错不影响定性(如南京某案中投资者贪图高息仍认定被诈骗)。3.新型网络诈骗中,即使作案环节分散也可整体认定。笔者发现近年出现利用AI换脸技术的诈骗案件,这类手法更具迷惑性。

区分经济纠纷与诈骗行为的关键在于:1.行为人是否具备履约能力和意愿。2.钱款去向是否用于约定用途。比如苏州某装修公司收取预付款后卷款跑路被定诈骗,而同期另案因公司确实开展施工仅认定为违约。

实务建议:1.大额交易前务必核实对方资质和履约记录。2.警惕"稳赚不赔""内部名额"等话术套路。3.发现被骗应立即冻结资金流并报警。值得思考的是:当直播带货夸大宣传达到什么程度会从民事欺诈转化为刑事诈骗?

特别声明:本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代表国樽的观点和立场。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