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研发领域,规避侵权风险已成为企业法务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近期某智能穿戴设备厂商的案例来说,他们在产品上市前三个月进行专利排查时,意外发现其心率监测算法与C公司已申请的发明专利存在60%的技术特征重叠。这个真实案例警示我们,即便自主研发的技术也可能触碰他人权利边界。
《专利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未经许可实施他人专利的行为构成侵权。实务中需特别注意:1.即使独立研发的技术方案;2.仅使用部分技术特征;3.非生产经营目的的使用,都可能引发侵权纠纷。2023年杭州中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被告就因使用了原告专利中的关键步骤被判赔偿320万元。
从实务角度看,笔者发现企业常陷入两个误区:1.认为小范围测试不会构成侵权;2.误判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范围。去年某家电企业出口产品被海关扣押的事件就是明证——其产品外观与国外专利存在局部相似。
给企业的三点建议:1.在产品立项阶段就要启动侵权风险评估;2.建立技术方案的"白名单"数据库;3.定期对研发人员进行知识产权培训。值得思考的是:当发现潜在侵权风险时,是立即停止开发还是寻求替代方案更符合成本效益?
特别强调规避侵权的三个关键动作:1.完整保存技术开发日志;2.对新领域技术提前进行全球专利检索;3.建立跨部门的合规审查机制。某新能源汽车企业正是通过这三大措施,成功绕开了竞争对手布设的专利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