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樽律所】诈骗一千万从犯判几年

诈骗一千万这类特大刑事案件中,从犯的判刑标准往往成为焦点。刑法明确规定,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具体到涉案金额特别巨大的诈骗案,主犯可能面临十年以上重刑,而从犯的量刑则存在较大弹性空间。

以笔者接触过的某虚构案例为例:某金融公司集体诈骗案中,财务人员李某虽参与转账操作但未直接实施欺骗行为。经查实涉案金额达980万元(接近诈骗一千万门槛),最终法院认定其系从犯,判处5年有期徒刑(主犯获刑14年)。这个案例生动展示了司法实践中对"诈骗一千万从犯判几年"问题的裁量尺度。

实务中需注意三个关键点:1.犯罪参与度直接影响量刑档次;2.退赃比例是重要的减刑依据;3.认罪认罚具结书的签署时机很关键。比如上述案例中,李某因在侦查阶段就退赔150万元并签署认罪认罚书,获得较大幅度的减轻处罚。

笔者建议当事人重点关注:1.第一时间固定证明次要作用的聊天记录等电子证据;2.把握审查起诉阶段的量刑协商机会;3.避免错误认知"从犯必然轻判"而错失辩护良机。尤其要提醒的是,即便是诈骗一千万案件的从犯,基准刑也可能达到7年左右。

值得深思的是:当技术类从犯辩称"不知情"时(如程序员声称只是按需求编写代码),司法机关应如何准确认定其主观明知程度?这个问题在办理新型网络诈骗案件时尤为突出。

特别声明:本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代表国樽的观点和立场。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