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企业因诈骗遭受资金损失时,出纳被诈骗赔不起怎么办成为许多管理者头疼的问题。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若员工因个人过错造成经济损失,用人单位可按劳动合同约定索赔,并可从工资中按月扣除部分款项,但需注意两点:每月扣除额不超过工资的20%,且扣除后实发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这一规定既保障了企业的追偿权,又防止了过度扣薪导致的员工权益受损。
以虚构案例为例:某科技公司出纳小张接到冒充高管的邮件指令,未通过电话二次确认便转账80万元,事后发现被骗。公司调查显示内部转账流程缺乏强制复核机制,但小张也未遵循基础审核步骤。法院最终认定公司承担70%责任(因制度缺陷),小张因疏忽负担30%赔偿,按月薪20%分期扣款。这里的关键在于:出纳被诈骗赔不起怎么办?需区分是系统漏洞还是个人重大过失——若公司未提供必要风控工具(如验证流程),则主要责任在企业;仅当员工故意或严重违规时,才适用限额扣款。
笔者认为,实践中企业容易忽视责任分配原则。机械执行扣款规则无法根本解决出纳被诈骗赔不起怎么办的困境——例如损失金额达百万元而出纳月薪仅五千元时,即便按20%扣款也需数十年才能抵偿。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无权要求额外赔偿或突破法定扣款上限。建议企业将重心转向内控建设(例如推行双因子认证和权限分离),而非单纯追究个人经济责任。
实务建议:1.企业应每季度审计财务流程,重点检查支付授权环节;2.事发后立即保全证据(如邮件记录、审批日志),明确过错环节;3.实施扣款前需书面告知员工并签认责文件,确保符合法定比例。思考问题:若出纳已按公司制度完成全部验证步骤仍遭遇新型诈骗手段,企业是否应自行承担全部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