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樽律师事务所】诈骗案金额5万判几年

关于诈骗案金额5万判几年的问题,刑法第266条明确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10年有期徒刑。根据两高司法解释,5万元正好达到"数额巨大"的起刑标准。笔者经办过的张某诈骗案中,其以代购奢侈品为名骗取5.3万元,最终获刑3年8个月。

实务中需特别注意三点:1.即便刚达立案标准也可能面临实刑;2.2020年后部分地区将"数额巨大"标准上调至6万元(如浙江);3.特殊诈骗类型(如电信诈骗)可能从严惩处。去年广州中院审理的陈某婚恋诈骗案就是典型,涉案5万元但因利用网络实施犯罪,被判5年有期徒刑。

笔者认为在判断诈骗案金额5万判几年时,更要关注这些细节:1.是否属于共同犯罪中的从犯;2.资金用途(如用于赌博往往加重处罚);3.被害人是否为弱势群体。曾有个体户赵某因资金周转诈骗客户定金5万元,因及时退赔且取得谅解,最终适用缓刑。

给当事人的建议:1.第一时间固定银行转账等客观证据;2.避免错误认知"只要还钱就没事";3.审查是否存在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的界限争议。

给当事人的建议:1.第一时间固定银行转账等客观证据;2.避免错误认知"只要还钱就没事";3.审查是否存在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的界限争议。思考题:若嫌疑人用骗取的5万元支付员工工资而非个人挥霍,量刑会否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诈骗案金额5万判几年"在不同地区存在20%左右的量刑差异。比如北京朝阳区2021年类似案例平均刑期为4年2个月,而西部某省份同期数据为3年6个月。这提醒我们既要看金额也要看地域司法实践。

特别声明:本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代表国樽的观点和立场。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