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樽律师事务所】诈骗触犯了哪条法律

诈骗行为究竟触犯了哪条法律?根据我国《刑法》第266条,诈骗罪的核心构成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实务中需注意,主观故意和客观欺骗行为是定罪的关键要素,缺少任一环节都可能影响罪名的成立。

例如,在2023年江苏某地的一起虚构案例中,李某冒充银行客服,以“账户异常需升级”为由,诱骗多名受害人共计转账38万元。法院经审理认定,李某的行为完全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最终判处其有期徒刑4年6个月。笔者认为,这类案件再次印证了诈骗触犯了哪条法律在司法中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

从法律实践来看,区分民事欺诈和刑事诈骗的关键往往在于金额大小和主观目的。通常认为,“数额较大”的标准因地区而异(例如多数地区以3000元为起点),且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直接意图。网络时代下,诈骗触犯了哪条法律的问题更显复杂,因为手段不断翻新、跨境因素增多。网络时代下,诈骗触犯了哪条法律的问题更显复杂,因为手段不断翻新、跨境因素增多。

笔者建议公众加强防范:1.对未经核实的金融邀约保持警惕;2.不轻易点击来源不明的链接或附件;3.一旦发现可疑情况,应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并迅速报警。最后留一个思考问题:若诈骗行为因受害人警觉而未得逞,但情节严重、社会危害性大,是否仍可能以犯罪未遂追究责任?

特别声明:本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代表国樽的观点和立场。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