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樽律所】如何确定为诈骗

在司法实践中,如何确定为诈骗行为通常需要把握两个关键点:一是行为人是否采用了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骗手段,二是被害人是否因陷入错误认识而主动处分财产。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的构成要求“数额较大”,而相关司法解释将3000元作为立案追诉的最低标准。例如,2022年某市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被告人张某冒充知名教育机构工作人员,伪造合作办学协议和师资证明,骗取28名家长预付学费总计18万元。法院经审理认为其行为完全符合诈骗罪特征,最终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

笔者观察到,实务中如何确定为诈骗的核心难点在于欺诈行为与财产损失之间因果关系的证明。部分案件容易与民事欺诈混淆,这时需重点考察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欺骗手段的严重程度以及事后逃避返还财物等情节。部分案件容易与民事欺诈混淆,这时需重点考察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欺骗手段的严重程度以及事后逃避返还财物等情节。值得注意的是,办案机关在判断如何确定为诈骗时还应关注资金流向、通讯记录等客观证据,避免将普通经济纠纷错误认定为刑事犯罪。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若怀疑遭遇诈骗陷阱:首先应保存好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和对方身份信息;其次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提供详细的经过说明和初步证据;最后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对方提供的资质文件真伪。笔者认为,随着网络支付技术的普及,如何确定为诈骗行为的取证标准也需与时俱进——例如电子数据固化、区块链存证等新技术的应用可能成为未来重要方向。

实务建议:遇到大额转账前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核查对方公司资质;对承诺高回报的投资项目要保持警惕;发现可疑情况应立即终止交易并报警。思考问题:在跨境电信网络诈骗频发的背景下,如何确定为诈骗行为的国际司法协作机制应如何完善?

特别声明:本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代表国樽的观点和立场。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