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诈骗罪的入罪标准,实务中普遍以三千元作为基础门槛。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构成诈骗罪需满足“数额较大”这一要件,而司法解释将三千元明确为最低起点。需注意的是,各地区可能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浮动调整,但三千元在全国司法实践中仍具有基准参考价值。
例如2023年上海某区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李某冒充教育机构工作人员,以“保录取”为由骗取家长费用,单笔金额达4800元。法院认定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关键就在于涉案金额超过了立案标准。这里需要特别提醒,无论采用线上还是线下手段,只要骗得财物达到三千元就可能构成刑事犯罪——这也是实践中判断多大数额属于诈骗的核心依据。
笔者观察到,许多当事人常困惑于“多大数额属于诈骗”的具体界限。实际上除了普通诈骗外,《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的集资诈骗罪往往涉及更大规模资金,但同样需要考察“数额较大”这一要件。通常认为个人诈骗金额满三千元即可立案,而单位犯罪的入罪标准则会更高。值得注意的是,在连续作案情形中,累计金额达到三千元也同样构成犯罪。
实务建议:第一,务必保存好转账凭证、聊天记录等电子证据;第二,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对于达到三千元标准的案件警方应当立案侦查;第三,关注追诉时效问题,诈骗罪的追诉期限一般为五年。
思考问题:当诈骗行为涉及跨境支付时,如何合理折算外币金额来认定是否达到“数额较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