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纠纷中,很多当事人拿到判决书就以为万事大吉,其实这是个常见误区。法院判决书下来是不是算结案了?答案是否定的,这仅仅是法律程序的开始而非结束。
2023年深圳某区法院审理的一起典型案例(案例虚构)就很能说明问题:李某虽然胜诉获得50万元借款本息的判决,但债务人陈某转移财产到亲戚名下。执行阶段耗时8个月才追回部分款项,期间案件状态始终显示"未结案"。执行阶段耗时8个月才追回部分款项,期间案件状态始终显示"未结案"。这个案例印证了民间借贷法院判决书下来是不是算结案了需要看实际履行情况。
从法律层面看,《民事诉讼法》第256条明确规定执行程序是审判程序的延续。实务中需注意三个关键点:1.判决生效后15日内要申请执行;2.两年执行时效会直接影响债权实现;3.终结本次执行不等于最终结案。笔者认为,债权人最容易忽视的是第三条,很多当事人误以为终本裁定就是案件终点。
给债权人的三点忠告:1.收到判决后立即做财产保全;2.每月至少联系一次执行法官;3.关注债务人的社保、公积金等非显性财产。值得探讨的是:当遇到"老赖"玩失踪时,除了常规手段外还能采取哪些创新举措?
说到底,民间借贷法院判决书下来是不是算结案了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债权的实现程度。只有全额受偿或达成执行和解并履行完毕,才能画上真正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