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法放贷的法律认定,实务中经常出现理解偏差。根据最新司法解释,年利率超过36%的借贷行为极可能被认定为高利贷,这是判断怎样属于非法放贷的重要标准之一。笔者处理过这样一个案例:某投资公司以"资金管理费"名义额外收取18%费用,实际综合年化利率达到54%,最终被法院认定构成犯罪。
从司法实践看,怎样属于非法放贷主要考察三个关键点:1.是否具备金融业务资质;2.是否存在持续性经营特征;3.是否采用欺诈或暴力手段。例如2022年上海某案件中,李某通过短视频平台招揽借款人,采用"阴阳合同"掩盖真实利率,虽然单次金额未达立案标准,但因具有明显经营性质仍被追责。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砍头息""服务费"等变相收费方式都可能成为怎样属于非法放贷的认定依据。去年深圳某P2P平台就因在放款时预先扣除20%作为"风险保证金",导致实际到账金额与合同金额严重不符,最终被认定为变相高利贷。
实务操作建议:1.民间借贷尽量通过银行转账并注明用途;2.避免使用格式合同隐藏关键条款;3.定期核查综合费率是否超出法定上限。值得思考的是:当借款人主动要求支付高额利息时,出借人是否就能免除法律责任?
根据刑法修正案(十一)的最新规定,组织化、规模化的非法放贷行为将面临更严厉处罚。建议有资金出借需求的个人务必注意交易频次和利率控制,避免触碰法律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