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诈骗公司上班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司法实践中存在不少争议案例。刑法第266条明确规定,诈骗罪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客观上实施了欺骗行为。刑法第266条明确规定,诈骗罪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客观上实施了欺骗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只是基层员工,也可能面临刑事风险。
2022年上海某外汇诈骗案中,李某作为人事专员负责招聘业务员,虽然不直接接触客户,但因明知公司从事诈骗活动仍协助扩大团队规模,最终被认定为共犯。这个典型案例清楚表明:在诈骗公司上班有罪吗?答案取决于实际参与程度。
从法律角度分析需要重点考察三个要素:1.是否明知或应知公司业务的违法性;2.工作内容与诈骗行为的关联性;3.薪酬待遇是否明显异常。特别是当员工的工作涉及制作虚假材料、虚构收益承诺等关键环节时,被追责的可能性会大幅上升。
关于责任认定有几个实务要点:1.对于经手的具体业务需单独计算涉案金额;2.参与团伙作案的要承担整体责任;3.起次要作用的可认定为从犯。比如深圳某荐股诈骗案中,分析师虽然只负责编写话术模板,但因该模板被全公司使用而被追究刑责。
特别提醒:发现公司涉嫌违法犯罪时应当立即离职并报警。思考题:如果员工入职后才得知公司从事诈骗活动但未立即辞职,这种情况该如何认定主观故意?这涉及到在诈骗公司上班有罪吗的司法裁量标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