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1996 年仲裁与调解法》(下称 “《仲裁法》”)是印度仲裁领域的主要法律。该法取代了此前由三部法律构成的制度体系,即《1937 年仲裁(议定书及公约)法》《1940 年仲裁法》和《1961 年外国仲裁裁决承认与执行法》。《仲裁法》以《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UNCITRAL Model Law)和《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调解规则》(UNCITRAL Conciliation Rules)为蓝本制定,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规范印度境内的国内仲裁和国际商事仲裁;第二部分调整外国仲裁裁决的执行;第三部分规定调解机制,该部分现已纳入《2023 年调解法》;第四部分为补充条款。
印度正稳步迈向支持仲裁的制度体系,有意识地限制过度司法干预。司法机关与立法机关始终坚持对仲裁程序和裁决最小化干预的原则,仅在绝对必要时介入。
值得注意的是,为承认和执行国际商事仲裁裁决,印度是 1958 年《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下称 “《纽约公约》”)和 1927 年《日内瓦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的缔约国。此外,印度在批准《纽约公约》时作出如下保留:
“印度仅对在其他缔约国领土内作出的仲裁裁决适用本公约;印度仅对根据国内法认定为商事性质的法律关系(无论是否具有合同性质)所产生的争议适用本公约。”
一、仲裁协议
《仲裁法》第 7 条规定,当事人之间必须存在协议,争议方可提交仲裁。此类协议既可以是合同中的仲裁条款,也可以是单独的仲裁协议,但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并经当事人签署,且应明确当事人同意受据此作出的仲裁裁决约束。这些形式要求是有效仲裁协议的必备条件。
仲裁协议的效力还取决于当事人之间争议的可仲裁性。通常,涉及对物权利的争议不可提交仲裁。另一例外情形是,若争议属于特定主管机关专属管辖范围,且该机关被赋予独家裁决权,则此类争议也不可仲裁。此外,涉及严重欺诈指控的事项 、与破产、婚姻、监护、遗嘱、刑事犯罪相关的争议、租赁纠纷、消费者争议以及税务责任相关争议,均被认定为不可仲裁事项。
如前所述,仲裁协议对签署方具有约束力,但在特定条件下也可约束非签署方。印度最高法院五人法官合议庭近期在 “Cox and Kings 有限公司诉 SAP 印度私人有限公司” 案中认可了 “公司集团原则”,认定若能从当事人的行为中推定其同意受仲裁协议约束,则该仲裁协议对非签署方同样具有约束力。
仲裁协议的另一重要特征是独立性。《仲裁法》第 16 条第 1 款确立了仲裁协议独立性原则,该原则在印度已得到广泛认可。根据该原则,若合同嗣后成为无效或可撤销合同,仲裁条款仍可独立存在,不受合同瑕疵影响。但如果主合同自始无效,则仲裁协议亦无法存续。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最高法院七人法官合议庭近期澄清了未足额缴纳印花税合同中仲裁协议的可执行性问题,认定未缴纳或未足额缴纳印花税仅影响合同的可执行性,并不导致合同无效。因此,依据独立性原则,即便主合同存在印花税缴纳瑕疵,仲裁条款仍可执行。
《仲裁法》第 16 条为 “自裁管辖权原则” 提供了立法依据,据此,仲裁庭有权对自身管辖权作出裁定,包括对仲裁协议的存在及效力作出认定。
二、仲裁程序
《仲裁法》本身构成一套完整的法律规范,涵盖了国内仲裁从启动到执行的全流程程序。值得注意的是,仲裁庭不受 1908 年《民事诉讼法》(CPC)或 1972 年《证据法》的约束 —— 这两部法律仅适用于法院诉讼,但仲裁庭必须遵守自然正义原则、当事人平等待遇原则等基本原则。事实上,当事人有权约定仲裁庭应遵循的程序;若未作出约定,仲裁庭可自行确定程序规则。实践中,仲裁庭常参考国际律师协会(IBA)、伦敦国际仲裁院等国际机构制定的规则和指南,将其作为国际最佳实践,但这些规则和指南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当事人意思自治是仲裁作为争议解决方式的核心。当事人可自由选择仲裁所适用的程序规则(即仲裁地法)、仲裁地、仲裁员的人数及任命程序、仲裁语言以及仲裁地点(可与仲裁地不同。此外,当事人可约定不提交证据或不进行口头审理,授权仲裁庭仅依据书面文件和陈述作出裁决。《仲裁法》通过限制司法干预,保障了仲裁程序的自主性。
为提高仲裁效率,《仲裁法》规定了严格的程序时限。仲裁自被申请人收到仲裁请求之日起开始。当事人应在仲裁员收到任命通知之日起六个月内,分别提交仲裁申请书和答辩状。但该时限并非刚性规定,仲裁庭如有充分理由,可准予延期。此后,仲裁庭必须在 pleadings 完成之日起 12 个月内作出裁决。经当事人协商一致,该时限可延长六个;逾期后,可经法院裁定进一步延长,即便超过法定期限,法院仍可批准延期。为鼓励快速结案,《仲裁法》规定,若仲裁程序拖延归因于仲裁庭,可降低仲裁员报酬;若仲裁庭在接受仲裁申请后六个月内作出裁决,可获得额外报酬。
此外,《仲裁法》要求当事人及仲裁庭对仲裁程序保密,但为执行和实施仲裁裁决而必须披露的除外。
免责声明
法律及程序可能发生变更。本文仅提供一般性信息,不构成法律建议。若您在海外遭遇法律纠纷,请立即联系我们咨询专业涉外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