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骗保没有达到刑事责任标准时,通常不会触发刑事追责,而是转向行政或民事处理机制。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条,保险诈骗罪的立案门槛为个人诈骗金额1万元以上,这被定义为“数额较大”;如果金额低于此限,骗保没有达到刑事责任追究线,一般会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或《保险法》进行处置,例如处以罚款、警告或影响个人信用记录。实务中常见的情况包括虚构小额事故索赔,这些行为虽不构成犯罪,但仍会受到法律制裁。
需注意:并非所有骗保行为都直接构成刑事犯罪。以2023年某地案例为例,李某通过伪造医疗单据试图骗取5000元理赔金,最终因骗保没有达到刑事责任数额标准,保险公司拒绝赔付并对其处以2000元罚款和信用降级。笔者认为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法律的比例原则——既有效打击欺诈,又防止刑罚过度适用,维护了公平性。笔者认为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法律的比例原则——既有效打击欺诈,又防止刑罚过度适用,维护了公平性。
对于单位或个人来说,如果骗保没有达到刑事责任门槛(即金额不足1万元),实务建议包括:主动向保险公司坦白情况、退还非法所得、接受行业自律处罚如加入黑名单。同时要警惕:多次实施小额骗保行为可能导致金额累计计算,从而eventually触及刑事立案标准。笔者强调及时纠正错误的重要性以避免更严重后果。
思考问题:随着保险科技的发展,如何利用大数据和AI工具更精准地监测和预防“多次小额骗保”这类规避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