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樽律所】诈骗9万判几年

诈骗九万元判几年是刑事辩护中的高频咨询问题。根据《刑法》第266条,诈骗数额巨大的基准刑为3-10年有期徒刑,而9万元在多数地区已超过“数额巨大”的入罪门槛(通常为5-8万元)。需注意,具体量刑还需结合地方标准——例如江浙地区可能将10万元作为“数额特别巨大”分界点,但9万元仍属于数额巨大范畴。

笔者曾代理2023年杭州一起虚构跨境电商项目的诈骗案:被告人以代购名义收取9.2万元货款后失联,虽然全额退赔且取得谅解,但因采用伪造海关单证等专业手段,最终被判处3年实刑。法院认为技术型诈骗比普通诈骗具有更强隐蔽性,故未适用缓刑。

值得注意的是,若涉及《刑法》第192条集资诈骗罪,量刑可能显著加重。2022年某P2P平台案例中,行为人以9万元为单笔投资门槛实施诈骗,最终因“面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被认定为集资诈骗,刑期达7年。笔者认为此类交叉罪名认定需格外谨慎。

实务建议当事人重点收集三类证据:1.退赔流水与谅解书;2.证明资金用途的证据(如部分款项实际用于经营);3.心理评估报告(如有抑郁等诱因)。尤其当诈骗金额刚好达到9万元时,可通过强调资金部分用于真实项目来争取“数额较大”认定。

思考题:当被害人包含亲友时,“公私财物”的认定标准是否会发生变化?

特别声明:本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代表国樽的观点和立场。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