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樽律师事务所】几千块钱构成诈骗

在司法实践中,诈骗罪的立案标准通常以3000元至10000元为起点,具体金额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而异。一旦涉案数额达到这一门槛,就可能构成刑事犯罪;若未达到,则多按《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行政处罚。需注意的是,诈骗罪的核心在于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客观上实施了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

根据《刑法》第266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情节特别严重的,可能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笔者认为,“数额较大”的认定在实践中存在明显地域差异:例如在北京、上海等地,立案标准可能提高到5000元以上;而在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3000元左右即可能构成刑事案件。

以2023年深圳某真实案例为例:王某通过社交平台伪装成电商客服,以“商品质量问题退款”为由骗取受害人扫码支付。这种手法单次骗取金额多为几百到几千块钱构成诈骗的典型模式,在两个月内累计骗得8.7万元。这种手法单次骗取金额多为几百到几千块钱构成诈骗的典型模式,在两个月内累计骗得8.7万元。法院经审理认为,虽然单笔金额不高,但整体已达到数额巨大标准,最终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

实务中需特别注意:1.诈骗分子常利用小额交易降低受害人警惕性,每次只骗几千块钱构成诈骗积累成大案;2.即使单次被骗金额不足立案标准,也应立即报警并保存好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3.目前多地公安机关已建立电信诈骗串并案机制,能够整合分散的小额案件进行刑事打击。

笔者建议:遇到任何涉及资金转移的要求时,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对方身份;不要因为金额较小而放弃维权——实际上很多几千块钱构成诈骗的案件正是通过受害人的及时报案得以侦破。思考题:当诈骗团伙采用“蚂蚁搬家”式作案手法,使每笔骗款都略低于立案标准时,司法机关应如何准确认定总体犯罪数额?

特别声明:本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代表国樽的观点和立场。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