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刑事司法领域,诈骗罪的量刑核心往往与涉案金额紧密相关。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若达到数额较大标准,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而一旦涉及诈骗金额十万以上,则构成“数额巨大”情形,依法可判处三至十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实务中需注意,法院除了关注诈骗金额十万以上的基础事实外,还会重点考量行为人的主观恶性、退赔退赃情况以及社会危害性等因素。
例如某地2023年审理的一起虚假电商平台诈骗案:被告人通过伪造促销活动骗取消费者预付货款,总金额累计达15万元。由于该案明显属于诈骗金额十万以上的情形,法院最终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七年,并处八万元罚金。此类判决体现了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从严惩处导向。
笔者观察到,随着移动支付场景的扩展,新型诈骗手法层出不穷。特别是在跨境电信诈骗中,单案涉及诈骗金额十万以上的情况日益增多。建议当事人遇到涉嫌诈骗的情况时:1.第一时间保全电子证据和资金流水;2.对于可能构成诈骗金额十万以上的案件,应聘请专业刑事律师介入;3.积极退赃退赔可作为重要的量刑酌定情节。
实务思考:当通货膨胀导致货币购买力变化时,"数额巨大"的认定标准是否应当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欢迎法律同仁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