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章程伪造股东签字违法吗?这确实是实务中常见但风险极高的行为。从法律层面看,伪造股东签字可能同时涉及刑事和民事双重责任,需特别注意其中的法律边界。
在刑事方面,如果行为人通过伪造股东签字实施诈骗活动,且数额较大,就可能触犯《刑法》第266条的诈骗罪。例如,某公司高管张某为获取银行贷款,擅自伪造股东李某的签字修改公司章程,虚构出资比例,骗取贷款200万元。最终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这种情况下,公司章程伪造股东签字违法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这已超出普通民事纠纷范畴,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民事层面则主要涉及代理权限问题。《民法典》第171条规定,无权代理行为未经追认不对被代理人生效。比如股东王某发现其签名被伪造用于增资决议后,明确拒绝追认则该决议对其无效;善意相对人(如交易方)可要求行为人赔偿损失。笔者认为实践中此类行为往往伴随公司内部治理漏洞容易引发连环诉讼。
实务建议:企业应完善印章管理和决议程序重要文件必须当面签署或视频验证;股东发现签字被伪造需立即书面异议并公证保全证据。思考问题:在远程办公普及的背景下如何平衡交易效率与签名真实性保障?
总之公司章程伪造股东签字违法吗?不仅违法还可能面临刑民交叉的法律风险建议市场主体务必规范操作流程避免以身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