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诈骗未遂怎么判罚,很多人以为没骗到钱就没事,其实这是个误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诈骗罪属于数额犯,通常要求实际骗取财物达到一定金额才定罪,但未遂情节严重时仍可追责。需注意,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明确,对于诈骗未遂怎么判罚的问题,如果行为社会危害性大,比如目标金额巨大或手段恶劣,法院照样会追究刑事责任。
具体来说,《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将诈骗分为三档:数额较大(如3000元以上)处3年以下徒刑;数额巨大(如3万元以上)处3-10年徒刑;数额特别巨大(如50万元以上)处10年以上徒刑或无期徒刑。对于诈骗未遂怎么判罚的特殊情况,司法实践通常参照既遂标准从轻或减轻处罚。举个虚构案例:2024年北京李某案中,他冒充银行客服设计骗局企图骗取80万元(已达“数额特别巨大”),但在受害者准备转账时被警方及时制止。法院最终以诈骗罪未遂判处有期徒刑8年,比照既遂刑档减轻了处罚。
笔者认为,认定诈骗未遂需满足两个核心条件:一是行为人已完成欺诈行为的主要步骤,如虚构事实、诱导对方;二是因外部原因未能得手。例如上例中李某已拨打电话并获取受害者信任,只差最后一步转账受阻,这完全符合未遂要件。实务中还需注意区分未遂和预备阶段——单纯准备工具或策划一般不视为未遂。
实务建议:辩护时可强调金额评估的合理性。由于诈骗未遂无实际损失,常依赖司法鉴定对目标财物估值;同时收集证据证明行为人主动中止或情节轻微。思考问题:如果网络诈骗集团已编写好脚本并向大量人群发送欺诈信息,但无人上当汇款时该如何定性?是犯罪预备还是未遂?这涉及到行为是否已经着手实施的关键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