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樽律师事务所】驰名商标侵权赔偿标准

关于驰名商标侵权赔偿标准的适用,实务中常遇到举证难题。根据现行《商标法》规定,权利人可选择的计算方式包括实际损失、侵权获利、许可费倍数及法定赔偿四种路径,其中前两种需承担较重举证责任。

笔者曾代理某奢侈品皮具维权案颇具启示。侵权方在电商平台销售仿冒包袋,虽然单件利润仅200元,但通过调取平台后台数据发现总销量达1.2万件。法院最终采信240万元的侵权获利计算方式,并因被告拒不提交完整账册加重判赔至300万元。这个案例印证了驰名商标侵权赔偿标准中"证据妨碍规则"的重要性。

值得关注的三个裁判趋势:1.跨类保护情形下酌定赔偿幅度明显提高;2.惩罚性赔偿适用比例逐年上升;3.对恶意注册并使用相同商标的行为从严惩处。如2022年某省高院判决的保健品案中,就因被告复制驰名商标字样且质量低劣,最终按销售额三倍判处赔偿。

笔者认为当前司法实践存在两个突出特点:一方面对知名品牌的保护力度持续加强,另一方面也要求权利人提供更精细化的损失证明。特别是涉及线上侵权时,如何运用可信时间戳等电子存证技术成为胜诉关键。

操作建议:1.建立日常品牌价值评估体系以备诉讼之需;2.发现侵权立即通过行政投诉固定初步证据;3.主张律师费等合理开支应准备分项明细表。留给读者的思考题:当遭遇跨境电商平台上的海外仿冒商时,应采取哪些特殊取证策略来满足驰名商标侵权赔偿标准的证明要求?

特别声明:本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代表国樽的观点和立场。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