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签证是什么意思?用大白话讲,就是施工中遇到合同没写清楚的情况时,甲乙双方签字画押的"补充协议"。去年苏州工业园区有个典型案例:某厂房建设时发现地基承载力不足,设计院出了加固方案,双方通过工程签证确认了380万加固费用和20天工期延长。后来业主想赖账,法院就是靠这份签证判施工单位胜诉。
法律上,《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司法解释》第19条说得明白:当事人对工程量有争议的,工程签证这类书面文件最管用。但笔者要提醒的是,实际操作中很多有效签证并不规范。比如2022年成都地铁项目里,总包方用业主工程部长的签字邮件就证明了200多万的管线改迁费用。
判断工程签证是否有效要看三个关键点:1.签字人有没有权限;2.变更内容是否具体明确;3.跟原合同能不能对应上。特别注意那种"干完再补"的操作风险——北京某商业大厦项目就吃过亏,因为签证日期比施工晚了三个月,审计时被砍掉160多万。
给施工单位的干货建议:1.建立现场收发文制度,所有涉及变更的往来文件单独建档;2.重大变更必须同步做影像记录(带时间水印的视频更靠谱);3.每月核对签证台账避免遗漏。留个思考题:当监理口头同意变更却拖延签认正式工程签证时,除了停工还能怎么既保住关系又守住证据?
说到底搞懂工程签证是什么意思关系到真金白银。就像广州某跨江大桥项目显示的,全程规范的137份过程签证让施工单位在结算时多拿了4200万合理利润。这告诉我们:工地上的每张纸片都可能是将来的钞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