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樽律师事务所】诈骗案普通员工会被判刑吗

诈骗案件中普通员工的法律责任认定,一直是司法实践中的难点问题。根据《刑法》第266条诈骗罪规定,只要行为人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就可能构成犯罪。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判断普通员工的主观故意。

笔者接触过一个典型案例:某保健品公司销售员李某,在入职三个月后发现产品实际功效与宣传严重不符,但仍在主管授意下继续使用话术欺骗老年人购买高价产品。法院最终认定其构成诈骗罪共犯,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这个案例表明,诈骗案普通员工会被判刑吗的答案往往是肯定的,特别是当员工对违法行为存在"明知故犯"的情形时。

实务中需要重点考察三个要素:1.员工对违法行为的认知程度;2.参与违法活动的深度和频率;3.从中获取的利益比例。比如专门负责编写虚假广告文案的文案策划,即便职位不高也可能被追责。

笔者认为,很多普通员工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只要听从上级指示就能免责。实际上,《刑法》第28条明确规定"被胁迫参加犯罪的",才可能减轻或免除处罚。单纯的职务行为不能成为违法阻却事由。

风险防范建议:1.定期参加企业合规培训;2.对可疑的工作指令要求书面确认;3.建立工作日志记录重要决策过程。

延伸思考:如果某电商平台客服人员发现商家存在刷单行为但未举报,是否可能面临刑事风险?这再次引发我们对诈骗案普通员工会被判刑吗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

特别声明:本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代表国樽的观点和立场。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