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诈骗案普通员工会被判刑吗这个问题,法律界一直存在实务争议。根据《刑法》第27条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笔者接触过一个典型案例:某保健品公司涉嫌诈骗案中,客服人员李某虽然每天要拨打200多个推销电话,但法院查明其使用的都是公司统一培训的话术模板,且工资构成仅为底薪加少量提成。最终检察院对李某作出不起诉决定。这个案例表明,诈骗案普通员工是否被判刑需要综合考量主观恶性和客观行为。
需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要求区分组织者、指挥者与一般参与者。实务中通常会重点审查三个要素:1.岗位职责与实际工作内容的匹配度;2.违法所得的分配比例;3.对违法行为的认知程度。
笔者认为当前司法实践存在一个有趣现象:同样是"普通员工",电销人员比技术后勤人员更容易被追责。比如2021年某地查处的教育贷诈骗案中,5名课程顾问被起诉而3名IT人员未被追究,就因为前者直接参与了虚假承诺环节。
风险防范建议:1.定期查询企业工商登记信息;2.拒绝执行明显违法的指令并保留证据;3.谨慎对待远高于行业标准的奖金提成。延伸思考:如果某财务文员只是按流程转账并不知资金涉嫌诈骗,但其经手金额特别巨大,这种情况责任该如何认定?
回到诈骗案普通员工会被判刑吗这个核心问题,可以明确的是:单纯以"不知情"抗辩未必有效,关键要证明确实不存在放任或过失的过错心态。司法机关越来越注重用客观证据来还原每个涉案人员的真实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