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法典规定,第一顺序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和父母三类主体。这里需特别注意,子女与父母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都属于第一顺位继承人。实务中经常出现子女与父母之间就遗产分配产生争议的情况。
举个典型案例:2022年杭州某继承纠纷中,李先生突发疾病去世,留下市值500万的房产和200万存款。其妻子王女士、8岁的独生子小李以及70岁的父母均主张继承权。法院最终判决三方按均等份额继承,但考虑到未成年子女的权益,在具体分配时适当向小李倾斜。
笔者认为很多人对"第一继承人是父母还是子女"存在误解。实际上二者法律地位相同,关键要看具体家庭结构:1.若被继承人有配偶和子女,父母通常分得较少份额;2.若无配偶仅有子女和父母时,遗产由双方平分;3.特殊情况下如独生子女先于父母去世时,孙子女可能代位继承。
实务操作建议:1.建议提前做好财产规划,可通过遗嘱指定特定继承人;2.注意保留亲属关系证明文件;3.涉及多继承人时应及时办理遗产分割协议公证;4.对缺乏劳动能力的老年父母可考虑适当多分遗产。
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少子化社会背景下,当被继承人同时有未成年子女和年迈父母需要抚养时,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实现更合理的遗产分配?这需要综合考虑法理与人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