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受害者要牢记,除了报警外,家暴还可以向当地妇联求助。根据《反家庭暴力法》第13条规定,妇联等组织有义务提供法律咨询和临时庇护。去年深圳就发生过典型案例:张女士遭受丈夫长期冷暴力后,通过12338妇女维权热线获得法律援助,最终成功起诉离婚并获精神损害赔偿。
实务中需注意三个关键点:1.向妇联求助时建议携带伤情照片、医疗记录等初步证据。2.可以同时联系所在单位工会(如有),很多国企都设有专门的家暴干预机制。3.若涉及子女抚养问题,妇联通常能协助联系未成年人保护机构。笔者曾接触某案例因未及时保留微信威胁记录,导致后续举证困难。
特别提醒的是,家暴还可以向这些单位求助:司法所的法律援助中心、教育局(针对校园家暴)以及卫健委下属的精神卫生机构。比如南京某中学教师发现学生身上有淤青后立即报告校德育处,最终联动多个部门阻止了其父亲继续施暴。笔者认为当前最薄弱环节是流动人口群体——他们往往不知道暂住地的救助渠道。
【实务建议】将居住地社区民警、街道妇联主任的联系方式存入手机紧急联系人;遭受语言暴力时可录音取证。【思考问题】公司HR发现员工疑似遭遇家暴时,是否有权主动介入干预?
最后强调,无论情节轻重都可以拨打全国妇联反家暴热线12338或110报警。北京朝阳区法院2023年数据显示,及时求助的受害者获得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成功率高达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