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居民企业向非居民支付股息时,是否征收预提税?
除非税收协定另有规定,法国对股息征收的预提税税率如下:
支付给非居民个人的,税率为 12.8%;
支付给非居民企业的,税率为 25%;
支付给非合作国家(即未与法国签署信息交换条约的国家)居民的,税率为 75%。
不过,法国签署的大多数税收协定均规定了降低税率或免征预提税的条款。
根据欧盟《母子公司指令》(90/435/EEC),若股息接收方为欧盟成员国居民企业,且持有法国子公司至少 5% 的股份满两年,则该股息免征预提税。但 2015 年 12 月欧盟指令(2015/12)于 2016 年 1 月 1 日生效后,新增了反滥用条款 —— 仅当持股结构的主要目的并非享受该免税待遇时,预提税免税才适用。因此,被认定为虚构(缺乏实质)的持股结构不再适用《母子公司指令》的免税规定。
近年来,法国行政司法机构(最高法院及上诉法院)在多项判决中指出,税收协定条款的适用需以缔约对方居民在其居民国实际纳税为前提。因此,一般而言,因法律地位或经营活动而在其居民国享受免税待遇的个人或企业,不得再适用法国签署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相关条款。
2、当地企业向非居民支付特许权使用费时,是否征收预提税?
除非税收协定另有规定,一般情况下,特许权使用费需缴纳 25% 的预提税。若接收方为非合作国家居民,特许权使用费的预提税税率为 75%。
3、当地企业向非居民支付利息时,是否征收预提税?
一般情况下,法国企业支付的利息不征收预提税,但接收方为非合作司法管辖区居民的除外。
4、此类利息支出的税收减免是否受 “资本弱化” 规则限制?
与许多其他国家一样,法国设有相关法律,对利息支出的扣除施加一定限制,其中包括资本弱化规则。但由于各项限制规则同时适用,其衔接处理可能较为复杂。
一般而言,所有需缴纳企业所得税(CIT)的法国企业,仅能扣除利息支出中不超过以下两项金额中较高者的部分:一是 300 万欧元;二是其 “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tax EBITDA)” 的 30%(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 = 应纳税所得额 + 利息支出 + 可扣除折旧及准备金净额)。不可扣除的利息部分可结转至未来财政年度,且无结转期限限制。
此外,被认定为资本弱化的企业(即关联方债务超过企业权益 1.5 倍的企业)需遵守更严格的利息扣除规则:
部分与资本弱化无关的债务所产生的利息支出,可按比例扣除;
与资本弱化相关的债务所产生的利息支出,仅能扣除不超过以下两项金额中较高者的部分:一是 100 万欧元;二是其 “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tax EBITDA)” 的 10%;
支付给关联企业的利息,其可扣除利率不得超过法国每年公布的特定比例(例如,2024 年 6 月 30 日至 2024 年 7 月 30 日结束的财政年度,该比例为 5.96%)。
5、若受此限制,是否存在确保税收减免的 “安全港” 规则?
若借款企业能证明其债务权益比率不超过其所在集团的债务权益比率,则上述资本弱化规则不适用。
6、此类规则是否适用于第三方提供但由母公司担保的债务?
如4所述,利息扣除限制适用于支付给关联企业的利息。就此而言,由母公司担保的第三方债务不被视为关联企业持有债务。
在资本弱化规则下,此类债务同样仅被视为第三方债务,因此不计入资本弱化比率的计算。
7、当地企业向非居民支付利息的税收减免,是否存在其他限制?
旨在防范国内及国际避税的所有一般反避税规则均可能适用。
此外,根据欧盟《混合错配反避税指令》(ATAD II),关联方提供贷款所产生的利息支出扣除可能受到限制。根据该法规,若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企业与另一企业(无论位于法国或外国)存在关联关系,则仅当借款企业能证明贷款企业在其注册地就该笔利息缴纳所得税时,该笔贷款利息方可扣除。
8、向非居民支付财产租金时,是否征收预提税?
财产租金支付不征收预提税。在法国拥有不动产的非居民企业,无论是否通过常设机构在法国开展经营活动,均需缴纳企业所得税。
9、法国是否有转让定价规则?
法国已制定转让定价相关法规,规定关联方之间特定交易的合理转让价格必须遵循独立交易原则。
为确定依赖于法国境外企业或控制法国境外企业的公司的应纳税额,通过提高或降低采购价、销售价或其他方式间接转移至这些境外企业的利润,必须计入该公司账户所列示的应纳税所得额。该规定同样适用于依赖于某一企业或某一集团(且该企业或集团同时控制法国境外企业)的公司。
法国税务机关需证明所审查交易的双方存在依赖关系,且存在利润转移行为,方可进行上述利润调整。
法国法规还要求特定企业向法国税务机关提交与转让定价相关的重要文档资料。
10、法国企业是否可申请单边、双边或多边预约定价安排?
与关联企业开展跨境交易的法国企业及外国企业,可向法国税务机关申请就特定时期内未来转让定价的确定方法达成协议。该程序同样适用于企业总部与其常设机构之间的内部交易。此类协议可与已与法国签署税收协定的国家单边、双边或多边签订。
免责声明
法律及程序可能发生变更。本文仅提供一般性信息,不构成法律建议。若您在海外遭遇法律纠纷,请立即联系我们咨询专业涉外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