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搞懂:你的纠纷该去哪个法院?
中国企业在新加坡发起商事诉讼,首要问题是 “找对法院”,核心依据是索赔金额,这直接决定诉讼成本与效率:
小金额纠纷(≤6 万新元):优先选择治安法院,程序更简便,适合货款催收、小额服务合同纠纷;
中等金额纠纷(6 万 - 25 万新元):由地区法院管辖,常见于中小型设备采购、物流服务等纠纷;
大额 / 复杂纠纷(>25 万新元):必须向最高法院提起,如跨境投资、股权并购、大额贸易合同等纠纷,一审由高等法院一般庭审理,上诉需按法定流程推进。
若纠纷涉及跨国因素(如合同当事人为多国企业、履行地涉及多个国家),可优先考虑新加坡国际商事法院(SICC),其法官团队熟悉国际商事规则,更适配中国企业跨境纠纷的审理需求。
2. 必注意:这些前置动作不能少
中国企业需根据法院层级,提前完成两类关键准备:
国家法院的 “前置协议要求”:若纠纷属于人身伤害索赔、非人身伤害交通事故索赔、诽谤索赔,必须先遵守《2021 年国家法院实务指引》(State Courts Practice Directions 2021)中的前置程序(如书面协商、提交索赔说明),未完成则无法立案;
诉讼前的 “证据 / 信息获取”:根据 2021 年《法院规则》第 11 号命令第 11 条,企业可在起诉前向法院申请调取文件或信息,比如确认潜在被告身份、追踪对方资产线索,避免起诉后 “找不到人、拿不到钱”;但需注意,2014 年《法院规则》中的 “诉前书面质询” 制度已被废除,不可再使用该方式获取信息。
此外,2021 年《法院规则》新增的 “审前单一申请机制”(Single Application Pending Trial, SAPT)需重点关注:企业需在诉讼初期就整合所有中间救济申请(如财产保全、证据保全),而非分步提交,这要求中国企业在起诉前就梳理清楚完整的诉讼策略,避免遗漏关键申请。
3. 中国企业避坑提醒
勿忽视 “友好解决义务”:新加坡法院强制要求当事人在起诉前提出友好解决提议(如和解、调解),若未尝试直接起诉,可能面临 “不利费用后果”(如承担对方更多诉讼成本);
算好时间成本:2021 年《法院规则》实施后,简单案件通常 6-9 个月可排期开庭,复杂案件仍需 12 个月以上,企业需提前规划资金与业务节奏,避免诉讼拖累核心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