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闯澳洲:商标与版权保护避坑指南


中国品牌易栽在 “非使用撤销” 与 “版权自动保护” 认知差

 

不少中国企业认为 “商标注册成功就万事大吉”,却忽视澳大利亚 “3 年不使用可撤销” 规则;同时对 “版权无需注册” 存在误解,导致内容侵权或被侵权时无法快速维权。这两大认知差,已成为中国品牌在澳拓展的主要障碍。

 

一、商标保护:避开 “注册即终点” 误区,动态维护是核心

 

1. 注册流程:商品分类 “精准化”,异议应对 “快反应”

 

申请时需按《尼斯分类》明确商品 / 服务,避免 “分类过宽” 被驳回,或 “分类过窄” 导致跨类侵权;

 

商标公告后有 2 个月异议期,若遇 “抢注” 或 “相似商标异议”,需在 15 个月延展期内提交使用证据(如销售合同、广告材料),证明自身权利。

 

2. 最大风险:“3 年非使用” 可被撤销,需建立使用证据库

 

澳大利亚商标局允许第三方以 3 年不使用” 为由申请撤销,中国企业需:

注册后每季度留存使用证据:包括澳大利亚本地销售数据、电商平台链接、线下门店照片等;

若暂时无法使用,可通过 “许可给当地经销商” 维持使用状态,避免被认定为 “闲置商标”。

 

3. 许可与转让:“控制权” 不能丢,登记是保障

 

商标许可需签订书面协议,明确 “权利人保留对使用质量的控制权”,否则被许可人侵权可能牵连权利人;

若收购澳洲本地品牌,需同步办理商标转让登记,避免 “仅签合同未登记” 导致权利无保障。

 

二、版权保护:“自动生效” 不代表 “无需管理”

 

1. 权利认定:这些客体 “自动受保护”,无需注册

 

中国企业在澳创作的官网文案、产品手册(文学作品)、广告海报(艺术作品)、宣传视频(电影作品),自创作完成即获版权保护;

计算机程序作为 “文学作品” 受保护,代码上线前需做 “版权标记”(© 公司名 + 年份),虽非强制,但可增强维权时的举证力度。

 

2. 侵权应对:线上线下 “双管齐下”

 

线下:向澳大利亚边防部队提交《版权异议通知》,拦截进口的侵权商品(如盗版书籍、仿冒周边);

线上:发现侵权网站后,向联邦法院申请 “网站屏蔽令”,要求本地网络服务商(如 Telstra)屏蔽侵权平台,中国跨境电商企业可利用此规则阻断盗版商品销售渠道。

 

3. 合理使用边界:避免 “无心侵权”

 

澳大利亚 “合理使用” 包括研究、评论、模仿等情形,但需注意:

引用他人作品用于 “商业宣传” 不属于合理使用,中国企业制作营销内容时,避免未经授权使用他人图片、文案;

模仿他人作品用于 “讽刺” 需把握尺度,若损害原作者声誉,可能构成 “贬损性处理”,侵犯精神权利。

 

三、中国企业实操建议

 

1.商标注册后,建立 “年度使用证据归档机制”,每 3 年做一次 “使用状态自查”;

2.官网、APP 上线前,对核心文案、设计做 “版权确权”,留存创作底稿(如设计初稿、修改记录);

3.进入澳洲市场前,委托当地律所做 “商标混淆风险检索”,避免与在先知名品牌撞车。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