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企业出海澳大利亚:专利与外观设计布局指南(附避坑要点)


澳大利亚专利规则特殊,中国企业易踩 “时间差” 与 “类型错配” 坑

 

对中国科技企业而言,澳大利亚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技术市场,但专利与外观设计制度的 “特殊性” 常成为出海拦路虎:创新专利逐步淘汰却仍有过渡期、12 个月宽限期需精准利用、外观设计 “先注册后审查” 暗藏风险…… 若忽视这些规则,轻则延误保护时机,重则导致核心技术或产品外观丧失独占权。

 

一、专利布局:抓准 “过渡期” 与 “时间窗口”,锁定技术保护

 

1. 明确专利类型:避开 “创新专利” 陷阱

 

澳大利亚专利分为两类:发明专(最长 20 年保护期,新药用物质可延长 5 年)和创新专利(类似实用新型,正逐步淘汰)。需注意:

创新专利目前处于过渡期,新申请需评估 “淘汰进度”,避免投入后无法获得预期保护;

支持 “瑞士型权利要求”,对中国药企出海利好 —— 已知物质用于新病症治疗的药物用途,可单独申请专利。

 

2. 申请流程:用好 “临时申请 + 宽限期” 组合拳

 

中国企业常因 “未及时锁定优先权日” 错失保护良机,建议按以下步骤操作:

1)先提交 “临时申请”:用概括性技术描述确立优先权日,为完善技术细节争取 12 个月时间;

2)用 “12 个月宽限期”:若在临时申请前已公开技术(如展会发布),只要在宽限期内提交完整申请,公开行为不影响专利性;

3)应对异议风险:专利获认可后有 3 个月异议期,需提前准备现有技术检索报告,反驳第三方异议。

 

3. 有效性关键:说明书 “充分披露” 是底线

 

澳大利亚专利局对说明书要求严格,若未清晰披露 “实施发明的最佳方法”,或权利要求未获说明书支持,专利易被宣告无效。中国企业需避免 “技术藏一手”—— 说明书需让本领域技术人员能直接实施,否则后期维权将面临 “无效风险”。

 

二、外观设计:“先注册 + 后审查” 模式下,主动防御是关键

 

1. 注册要点:视觉特征 “不遗漏”,组件保护要明确

 

外观设计保护 “产品整体外观”,需完整提交形状、图案等视觉特征图纸,避免因 “图纸缺漏” 缩小保护范围;

复杂产品的 “可单独制造组件”(如手机屏幕、汽车零部件)可单独注册,中国硬件企业需拆分核心组件单独保护,避免被 “整体模仿”。

 

2. 审查陷阱:不做 “实质审查”≠ 高枕无忧

 

澳大利亚外观设计无需实质审查即可注册,但 “未认证前不得维权”。建议:

注册后 6 个月内主动请求实质审查,避免他人抢先质疑设计有效性;

若设计与自身版权作品重叠(如艺术图案应用于产品),需确认是否属于 “艺术工艺作品”,避免因 “外观设计注册” 丧失版权保护。

 

三、中国企业实操建议(高优先级)

 

1.技术出海前,委托当地律所做 “专利类型适配分析”,尤其药企需评估 “专利期限延长” 可能性;

2.临时申请提交后,建立 “12 个月倒计时机制”,确保完整申请按时提交;

3.外观设计注册后,同步监控市场,发现侵权后先完成实质审查,再启动诉讼。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