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司法》第二十八条,股东应当按期足额缴纳认缴出资,这是法定的核心义务。具体来说,货币出资需存入公司账户,非货币出资则要办妥财产权转移。未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除了补足欠款外,还需对其他守约方承担违约责任。实践中需注意:即使发生股东对外转让股权但未缴纳出资的情形,原股东的法定责任通常不会自动转移。
举个虚构但合理的案例:2023年,某科技公司股东C认缴100万元货币出资,但仅实缴60万元。随后C将其股权对外转让给D,转让协议中未明确提及剩余40万元出资问题。D受让股权后参与公司经营时才发现这一情况。公司遂要求C补足出资并支付违约金,而D虽为新股东,但因受让时未尽审慎核查义务,也被卷入纠纷中。这个例子凸显了股东对外转让股权但未缴纳出资可能引发的连锁风险。
笔者认为:在涉及股东对外转让股权但未缴纳出资的交易中,受让方往往面临较大法律不确定性。司法实践通常认为原股东的出资义务具有人身专属性,不因股权转让而免除;如果受让方明知或应知出资瑕疵却仍接受转让,可能被认定存在过错甚至承担连带责任。因此这类交易的关键在于尽职调查和合同条款的风险防控设计。
实务建议:对于拟受让股权的投资者而言:1.必须核查目标公司的出资证明文件和银行流水;2.在协议中明确约定未缴出资的补足责任、违约金额计算方式;3.要求转让方提供第三方担保或设立资金监管账户。特别当遇到股东对外转让股权但未缴纳出资的情况时,建议聘请专业律师参与交易结构设计。
思考问题:若受让方事后发现转让方故意隐瞒未缴出资事实,除追究违约责任外,是否可基于欺诈主张撤销合同?法院裁判时会重点考量哪些证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