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专利技术受法律保护吗?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企业主。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商业秘密作为典型的非专利技术,只要符合秘密性、价值性和保密性三要素,就能获得法律保护。但需注意,这种保护力度明显弱于专利权。
去年笔者代理的某机械制造厂案件就很典型:该厂自主研发的精密模具加工工艺未申请专利,仅通过员工保密协议进行约束。当竞争对手挖走技术主管后,法院最终认定该工艺因"在行业展会公开展示过关键参数"而丧失秘密性。这个案例生动说明,非专利技术受法律保护的前提是做好信息隔离。
实务中通常认为需要把握三个维度:1.技术信息的保密等级划分要清晰明确。2.物理隔离措施(如加密数据库、门禁系统)比单纯协议更有效。3.定期审计比事后追责更重要。
笔者的建议是:1.对核心非专利技术建立"接触即知晓"的闭环管理制度。2.关键技术文档采用分段保管模式。3.与合作方签订合同时务必加入"禁止反向工程"条款。
值得思考的是:当非专利技术与员工个人技能难以区分时(如厨师掌握的独家火候技巧),如何证明侵权行为?这恰恰体现了非专利技术受法律保护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