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因犯罪被判处徒刑或者死刑的人是否还有继承权这个问题,法律其实有明确规定。根据《民法典》第1125条,只有实施故意杀害被继承人、为争夺遗产杀害其他继承人等严重行为才会导致继承权丧失。也就是说,单纯的刑事犯罪并不必然影响继承权利。
笔者曾处理过一个典型案例:2021年北京某高校教授李某因受贿罪被判无期徒刑,其母亲2015年去世时留下三套房产。虽然李某仍在服刑,但因其犯罪行为与继承无关,最终通过监狱特批的远程视频公证方式完成了遗产继承手续。这个案例充分说明,因犯罪被判处徒刑或者死刑的人是否还有继承权,关键要看犯罪行为是否直接侵害了被继承人权益。
实务中需要特别注意几个要点:1. 服刑人员的继承份额可能受其履行扶养义务情况影响。2. 死刑犯若在被执行前获得遗产,该财产仍可列入其个人遗产范围。3. 监狱管理部门通常会配合出具在押证明等必要文件。
笔者认为有个常见误区值得警惕:很多人把"罪犯"和"丧失民事权利能力"划等号。实际上除了特别规定的情形外,包括因犯罪被判处徒刑或者死刑的人是否还有继承权这类问题,都要严格遵循民事法律规范来判断。
实务建议:1. 涉及跨国犯罪的案件要特别注意刑事判决书的翻译认证问题。2. 建议提前准备好在押人员的指纹样本以备公证使用。3. 对于价值较大的遗产,可考虑申请法院指定临时管理人。
思考问题:如果某死缓犯在考验期内获得大额遗产后又故意犯罪被执行死刑,这部分遗产该如何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