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丧葬补助与一次性救济费发放细则
在六十年代,我国政府针对精简下放人员推出了多项社会保障政策,丧葬补助费和直系亲属的一次性救济费发放标准如下:丧葬补助费按本市上一年度3个月社会平均工资一次性发放;直系亲属的一次性救济费则按10个月社会平均工资一次性发放,对于供养直系亲属救济费,每人每月按当地生活困难补助标准以及物价补贴之和发放,若供养直系亲属孤身一人,其每月领取的生活救济费按当地城镇企业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标准的200%发放。
二、江苏省六十年代精简退职老职工补助政策
江苏省对于六十年代精简退职的老职工,特别是那些户口在农村或城镇的人员,提供了相应的补助政策,对于户口在农村的退职老职工,其生活救济标准已提高到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一致;而对于户口在城镇的退职老职工,其救济标准则调整为与当地城市低保标准一致。
三、最新补助标准与资金来源
根据辽政办发[2012]65号文件,最新的补助标准资金来源按照辽政办发[2008]85号文件解决,一般而言,资金来源应为原单位,但若您奶奶曾是教师,不确定是否属于事业编,则由国家解决,建议您到民政局咨询具体事宜。
四、六十年代精简退职下放工人生活补贴新政策
1、精简退职老弱残职工救济资金:2022年三季度,六十年代精减退职人员生活定补费为3300元,发放时间为2022年7月8日,通过内蒙古财政民生服务信息平台发放,这些老职工是指在1957年底以前参加工作,在1961年1月1日至1965年6月9日期间,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精简下放到农村安家落户的人员。
2、外省安置人员救济标准:对于那些安置在外省的六十年代精简退职老职工,政策规定,若外省已按照当地规定标准发放了救济或生活补助费,则保持现状,若外省发放的救济或生活补助费标准低于江苏省的标准,原精简单位需补发差额部分。
3、精减职工与城镇人口减少工作:各地正在部署和进行精减职工、减少城镇人口的工作。
五、六十年代精简下放人员补助政策详解
1、随城乡低保标准调整而调整:我省六十年代精简退职老职工安置在外省的,已由外省发给百分之四十救济或按当地规定标准发给生活补助费,若外省标准低于我省,由原精简单位补发差额部分,在外省没有享受百分之四十救济或没有按当地规定标准发给生活补助费的,由原精简单位按我省规定标准发给生活补助费。
2、陕西省六十年代精简职工生活补助费及丧葬费标准调整:陕西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民政厅《关于调整六十年代精简职工生活补助费及丧葬费标准的通知》(陕人社发[2010]151号)为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六十年代精减人员的关怀,逐步提高这些人员的基本生活水平,根据我省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结合我省各级财政和企业的承受能力,经省政府同意。
3、随父母下放未返城子女政策:根据民政厅《关于务农居民中享受定期生活困难补助标准的通知》规定,原下放时的户主、原配偶,随父母下放、现单身未婚因年老或严重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的子女,十八周岁以下的孤儿,每人每月生活困难补助标准为250元。
4、教师身份补助问题:最新的补助标准是辽政办发[2012]65号,资金来源按照辽政办发[2008]85号解决,一般应该是原单位,但您奶奶原来是教师,不知道是否属于事业编,由国家解决,建议到民政局咨询。
5、江苏省六十年代精简退职老职工补助政策:江苏省对于六十年代精简退职的老职工,尤其是那些户口在农村或城镇的人员,提供了相应的补助政策,对于户口在农村的退职老职工,其生活救济标准已提高到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一致;而对于户口在城镇的退职老职工,其救济标准则调整为与当地城市低保标准一致。
六、六十年代精简下放人员丧葬费发放情况
1、丧葬费发放标准:精减人员逝世后,从次月起停发生活补助费,并一次性发给本人6个月的生活补助费作为丧葬费。
2、资金筹集和发放办法:此次六十年代精减职工生活补助费调整所需资金原则上由用人单位筹集并支付。
3、丧葬费支付渠道:其丧葬费由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在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没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原退职金由单位发放的,其丧葬费由原退职金支付渠道支付。
4、1962年精简下放回乡人员丧葬费:1962年精简下放回乡并仍在企业拿生活补助费的人员,根据人均20元/月的标准,按10年计算一次性提足。
5、其他补助费用:年计算3年的丧葬费和抚恤费;退休人员按人均60元/年计算3年的活动经费;按人均100元/年计算3年的节日慰问费;患特殊疾病的退休人员按人均1000元/年计算3年的其他费用,以上费用列入改革成本。
6、丧葬补助费和直系亲属的一次性救济费发放:丧葬补助费和直系亲属的一次性救济费,分别按本市上一年度3个月和10个月社会平均工资一次性发放,供养直系亲属救济费,每人每月按当地生活困难补助标准以及物价补贴之和发放,供养直系亲属孤身一人的,其每月领取的生活救济费,按当地城镇企业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标准的200%发放。
通过以上对六十年代精简下放人员政策的解析与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相关政策,为相关人员的权益保障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