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业领域/工程建设与开发/新闻详情
【国樽律所】从申请到脱贫,揭秘农村贫困户识别与精准扶贫全流程
发布时间:2025/04/07 作者:国樽律所

农户申请是整个识别流程的起点,有意向的农户需向当地村委会提交申请,详细表达自己家庭的贫困状况,包括家庭成员、收入来源、生活条件等。

进入村级初审及入户调查阶段,村委会对农户的申请进行初步审核,随后组织人员深入农户家中进行实地调查,核实家庭实际情况,包括家庭成员健康状况、住房条件、收入来源等。

进入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及公示环节,入户调查结束后,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贫困户进行评议,评议内容包括家庭贫困程度、脱贫意愿等,评议结果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确保评议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紧接着,乡(镇)核查及公示环节,乡(镇)政府对村民代表大会评议通过的贫困户进行核查,再次公示,确保评议结果的准确性。

随后,进入县级审核及公告阶段,县级政府审核乡(镇)政府上报的贫困户名单,进行公告,接受社会监督,这一阶段,贫困户的识别结果得到了更高级别的审核和确认。

签字确认环节,贫困户对公告结果进行签字确认,表示同意,这一步骤意味着贫困户正式进入扶贫体系。

录入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管理系统,将贫困户信息录入系统,便于后续扶贫工作的开展,实现信息化管理。

在明确了贫困户识别程序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贫困户界定标准及分类,国家对贫困户的界定有严格的划分标准,具体如下:

1、绝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27元。

2、相对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628—865元。

3、低收入人口:年人均纯收入866—1205元。

4、一般收入和高收入:年人均纯收入1205元以上。

将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205元的家庭人口统称为弱势群体。

我们来看看贫困户识别范围及标准,贫困户识别的范围主要包括:

1、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县(市、区)农村户籍常住人口。

贫困户识别的标准主要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即:

1、不愁吃、不愁穿。

2、保障义务教育。

3、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

年人均纯收入低于贫困标准(2010年2300元不变价)的家庭,可被认定为贫困户。

“档外”贫困户识别的范围主要包括:

1、全州农村常住人口中达不到“两不愁、三保障”条件,但未纳入建档立卡系统的农户(漏评户)。

2、2014—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错退户、返贫户。

在明确了贫困户识别范围及标准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贫困户脱贫标准及退出程序,贫困户脱贫标准为:

1、达到“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

2、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4000元以上(包括务工收入、生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

贫困户退出程序主要包括:

1、民主评议:经村民小组推荐,通过支村两委组织村民代表评议小组民主评议的方式确定拟脱贫户。

2、入户核实:驻村工作队、乡镇(街道)驻村干部、结对帮扶责任人和支村两委入户核实。

3、农户确认:农户签字确认,自愿退出。

4、公示公告:对拟脱贫户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5、备案管理:将脱贫户信息录入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管理系统,进行备案管理。

我们来看看精准扶贫政策适用人群及条件,精准扶贫政策主要适用于以下人群:

1、无劳动力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

2、因残重度贫困的家庭。

3、因病重度贫困的家庭。

4、因灾或意外事故造成重度贫困的家庭。

5、其他原因造成贫困的家庭。

农村申请精准扶贫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年龄在18岁到60岁之间。

2、有固定住所。

3、具有完全民事能力。

4、持有效身份证件。

5、具有还款能力,并且无不良信记录。

6、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等。

我们来看看贫困户标准及反贫户界定,贫困户的标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定:

1、家庭收入低于当地贫困线:这是贫困户认定的基本标准,不同地区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设定不同的贫困线。

2、家庭财产状况:家庭财产包括房产、土地、存款、车辆等,其总价值也会影响贫困户的认定。

反贫户的界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脱贫不稳定户:人均纯收入在全省防止返贫监测范围内,且受各种原因影响存在返贫风险,被纳入监测帮扶的脱贫户。

2、边缘易致贫户:人均纯收入在全省防止返贫监测范围内,且受各种原因影响存在致贫风险,被纳入监测帮扶的一般农户。

在了解了以上内容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扶贫相关知识点。

1、扶贫贷款:扶贫贷款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到户的小额扶贫贷款,另一种是发放到龙头企业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扶贫贷款的发放有助于解决贫困地区资金短缺问题。

2、“三支一扶”:“三支一扶”是指支农、支医、支教和扶贫,国家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建设一支经过基层砺炼、有专业发展潜力的专业技术骨干后备队伍而设立的。

3、公共基础知识:公共基础知识主要考查政治、经济、法律、历史人文、地理科技、省情、公文等知识,备考公共基础知识时,要注重知识点强化训练,提高答题技巧。

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大量贫困人口需要帮助,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完善贫困户识别、脱贫标准和退出程序,确保扶贫工作更加精准、高效,要加强对扶贫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全民扶贫意识,共同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