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边境保护:记“中国海关保护十大典型案例”

1994年9月,我国开始对知识产权实行边境保护。 199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颁布实施,我国知识产权边境保护正式进入法制化进程。 20年来,我国海关在打击进出口侵犯知识产权货物、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知识产权保护也成为新时期我国海关的重要职能。

多年来,作为全国海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排头兵,上海海关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荣获多项荣誉,相关执法案例连续13年入选“中国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十大典型案例”连续几年。 上海海关知识产权保护有哪些鲜明特点? 取得了哪些成果? 积累了哪些有效经验?

带着这些问题,不久前,按照中国知识产权报《波澜壮阔70年·奋斗新时代》栏目的策划安排,我和同事来到黄浦区上海海关总部上海,就海关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进行深度采访和探讨。 开展研究,探索上海海关保护知识产权的成功经验。

采访的第一站是位于上海市中山东一路13号的上海海关大楼,著名的上海外滩钟楼所在地。 采访过程中,每隔15分钟就能听到钟楼里传来甜美的东方红色音乐。 第一位接受采访的海关关员是上海海关综合业务办公室知识产权保护科副科长叶建邦。 叶建邦是80后,长着一张娃娃脸,戴着一副眼镜,但说话的时候却显得稳重干练。 采访中,这位年轻的执法人员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他清楚、简洁、中肯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虽然从事知识产权执法工作时间不长,但他表示,明显感受到国内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提升。 他告诉记者,早期向海关总署申请知识产权登记的绝大多数是国外权利人。 不过,近年来,随着国内社会知识产权意识的整体提升知识产权边境保护专利律师,“小米、华为、格力等民族企业也纷纷向海关申请知识产权登记。在已申请知识产权的企业中,在海关注册登记中,内资企业的比例明显增加。”

采访的第二站是上海海关学院。 受访者是上海海关综合业务部副部长徐峰。 徐峰是上海海关知识产权高级执法人员,拥有10余年行政执法经验。 2005年,他被世界海关组织授予“最佳执法海关官员”称号。 采访时,他正好在国外训练。 为了不错过采访机会,在上海海关新闻处的精心安排下知识产权边境保护,我们专程来到上海海关学院与徐峰进行了三个小时的深入交谈。

从什么是知识产权保护海关备案制度、到上海海关知识产权保护的特点和成效、到海关知识产权执法理念,徐峰详细介绍了上海海关知识产权的制度和机制保护,并详细描述了上海。 海关查处的典型案件,体现了刚柔相济的执法理念,展现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水平。 采访中,徐峰不时抛出一些“金言”,比如“双方纠纷在没有受到行政处罚的情况下得到解决,体现了海关知识产权保护的价值”。 “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并不意味着查获的案件越多越好,最终目的是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 他对知识产权执法的思考和见解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采访的第三站,我们前往洋山港,详细了解一线知识产权执法人员的工作情况。 洋山海关四号查验平台上,五颜六色的集装箱整齐地堆放着。 场面十分壮观。 随行摄影师手持“长枪短炮”,频频按下快门。 在查验现场,我们看到身着海军蓝色制服的海关查验人员,手持先进的电子设备,对集装箱内的货物一一仔细检查。 据查验海关人员介绍,查验过程中,他们会根据权利人在海关登记的相关知识产权情况,认真核查进出口货物的知识产权状况。

此时,一位海关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工作性质特殊,负责调查的海关人员每天需要在室外工作3至4个小时。 炎热的夏季,地表温度有时达到40多摄氏度,尽管酷暑难耐,他们仍需要到现场进行检查。 我们随机采访了一位海关稽查员,他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他的日常工作流程。 当我们问他是否觉得辛苦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保卫国家是我们的职责”,眼神里充满了坚毅。

三天的密集采访,让我对上海海关“职能监管、一线查处”的知识产权执法模式有了直观的了解。 上海海关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当然有其客观优势,比如独特的港口条件、巨大的货运量等因素。 但更重要的是——先进灵活的执法理念、科学完整的工作机制、高效敬业的执法队伍。 我想,这就是上海海关知识产权保护成功的“秘诀”。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