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樽律所】新人歌手签经纪合同前必须核对哪些条款?

去年刚出道的歌手小薇,因为没看清合同里的"全平台作品独家代理"条款,现在抖音翻唱自己写的歌都要给公司分钱。你是不是也担心签约时踩坑?我见过太多艺人拿着厚得像砖头的合同,关键条款却藏在第38页的附则里。

​ ​先看个血泪案例​ ​:某选秀出身的偶像团体,合同里写着"团体活动优先于个人发展",结果成员单飞时被索赔800万违约金。这种坑其实早就能避开——文娱律师标注的20个风险点,今天重点说新手最常中招的5个。

———

​ ​风险点1:分成比例玩文字游戏​ ​
"净收益五五分成"听起来公平?某经纪公司把宣发成本算进支出项,艺人实际到手不到10%。​ ​必须要求合同写明​ ​:

  • 收入计算范围(是否含商演、衍生品、直播打赏)
  • 成本分摊明细(服装造型费上限、宣传费比例)
  • 结算周期(超过3个月就有资金挪用风险)

———

​ ​风险点2:解约条款埋雷​ ​
2024年北京某法院数据显示,70%艺人解约案栽在"提前6个月书面通知"这种模糊条款上。​ ​律师教你三招​ ​:

  1. 约定最长合作期限(建议不超过5年)
  2. 设置阶梯式违约金(每履行1年递减20%)
  3. 明确"重大违约"定义(比如3个月没安排工作)

———

​ ​风险点3:知识产权归属黑洞​ ​
很多新人不知道,签了"音乐作品版权归公司所有"意味着连自己写的歌都不能商用。最近有个案子,创作歌手想拿回demo版权,结果要按每首歌20万回购。

Q:怎么保住创作自主权?
A:记住这两个关键点:

  1. 区分经纪约和版权约
  2. 约定作品上线180天后返还部分版权

———

​ ​风险点4:附加条款捆绑人生​ ​
某女团成员因为合同里的"体重管理条款",被罚了全年收入的30%。这种奇葩条款还有:

  • 社交媒体账号归公司运营
  • 婚恋需要提前报备
  • 私人行程也要配合摆拍

———

​ ​风险点5:税务问题转嫁艺人​ ​
上海某MCN机构让主播签"劳务报酬转经营所得"的合同,结果艺人被追缴税款+罚款共计137万。​ ​重点检查​ ​:

  • 收入性质认定(劳务报酬还是经营所得)
  • 税费承担方(警惕"乙方承担所有税费"条款)
  • 发票开具流程

———

去年帮练习生修改合同的张律师说过个真相:经纪公司法务拟的合同,至少有6处对艺人不利的隐藏条款。有个客户按我们给的20个风险点重新谈判,硬是把十年卖身契改成了三年对赌协议。记住,签约前花2000块请律师审合同,可能比将来赔200万更划算。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