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出海巴西,专利与外观设计保护攻略:规避风险,锁定技术优势

中国企业对巴西市场的布局加深,技术型企业的专利与外观设计保护成为出海成败的关键。巴西作为拉美经济大国,其知识产权制度与中国存在差异,若不熟悉当地规则,易导致技术成果 “裸奔” 或申请失败。本文结合巴西专利与外观设计法律要点,为中国企业提供实操指南。

 

先明确:巴西专利的 “两类核心” 与中国企业的适配场景

 

巴西将专利分为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二者保护范围、期限差异显著,企业需根据技术类型精准选择。

 

发明专利:保护工业产品(如新材料、核心设备)与工业方法(如生产工艺),需满足 “新颖性、创造性、工业实用性” 三大条件,保护期 20 年。适合中国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企业,用于保护核心技术 —— 例如光伏逆变器的核心电路设计,可通过发明专利锁定长期技术优势。

 

实用新型专利:针对三维实用物品(如工具、器具),要求 “工业应用性、新颖形态 / 结构、功能性改进”,保护期 15 年,审查周期更短。适合家电、消费电子企业,比如改良型电饭煲内胆结构,可快速通过实用新型专利抢占市场。

 

特别提醒:巴西允许专利类型 “中途转换”,若发明专利审查中发现创造性不足,可转为实用新型,避免申请直接被驳回 —— 这一点对技术处于 “改进型” 阶段的中国企业尤为友好。

 

申请关键:绕开 3 大 “雷区”,提升通过率

 

中国企业申请巴西专利时,常因忽视当地法律细节导致延误,需重点关注以下三点:

 

1.说明书 “充分公开” 是底线:根据巴西《知识产权法》第 24 条,说明书需详细到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实施”,不仅要说明技术方案,还要包含 “现有问题、解决方案、最佳实施方式”。例如某中国机械企业曾因未披露设备组装关键步骤,被要求补正,延误 6 个月;

 

2.警惕 “非专利客体” 陷阱:巴西明确排除计算机程序本身、天然生物材料等客体(《知识产权法》第 10 条)。若中国 AI 企业想保护算法,需将其与硬件结合(如 “一种基于 AI 算法的智能检测设备”),而非单独申请算法专利;

 

3.增补证书的 “从属属性”:若对已获专利的技术进行改进,可申请增补证书(附属于原专利),但需与原发明构思一致。例如原专利保护 “手机充电头”,改进后的 “带散热功能的手机充电头” 可申请增补证书,但 “手机无线充电器” 因构思不同,需单独申请。

外观设计:2023 年新规下的 “保护扩容” 机遇

 

2023 年底巴西实施工业品外观设计新规则,大幅扩大保护范围,中国企业可借此保护产品 “颜值竞争力”。

保护范围拓宽:新规允许包含商标、文字元素(如产品包装上的中文品牌名 + 图案)、动态图形界面(如智能家电的操作界面动效)的外观设计注册,甚至 “无机械连接的三维组件”(如可拆卸的家具模块)也可保护 —— 这对中国智能家居、消费电子企业是重大利好,例如可注册智能音箱的外观 + 界面动效组合。

 

注册与维权的 “联动”:巴西外观设计注册无需实质审查即可获权,但维权前必须进行 “新颖性、独创性” 实质审查。建议企业注册后尽快申请审查,避免侵权发生时无法及时维权。例如某中国箱包企业 2024 年在巴西注册了新款行李箱外观,提前完成实质审查,后续发现仿品时,1 个月内便通过法院下达禁令。

 

实操建议:结合 PCT 途径,降低成本与风险

 

中国企业可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国家阶段进入巴西,相比直接申请更高效:

 

1.先在国内提交 PCT 申请,获得优先权(12 个月内),再进入巴西国家阶段,避免因语言、流程差异导致的申请失误;

 

2.利用巴西专利商标局(BRPTO)的 “许可推广服务”:若企业计划将专利许可给巴西本地企业,可通过 BRPTO 发布许可信息,不仅能减免 50% 年费,还能降低被强制许可的风险 —— 尤其适合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许可快速切入巴西车企供应链。

 

对中国企业而言,巴西专利与外观设计保护不是 “成本项”,而是 “市场准入通行证”。提前规划保护策略,既能避免技术被仿冒,也能为后续品牌扩张奠定基础。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