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收购泰国公司需要注意哪些法律风险?-国樽(泰国)律师事务所


一、外资准入与行业限制


1、《外商经营法》(FBA)合规要求


泰国将行业分为三类限制清单:


禁止类(如媒体、土地交易):外资直接参与属非法,可通过 BOI(投资促进委员会)项目豁免,例如高科技制造业或绿色能源项目。

审批类(如电信、矿业):需内阁批准且泰资持股不低于 40%,需提前 6-12 个月启动审批流程。

许可类(如零售、建筑):需申请外商营业执照(FBL),需证明技术转让、本地就业贡献等经济价值,审批周期 3-6 个月。


风险提示:若目标公司业务涉及限制行业,需核查其是否已取得合法资质,避免因股权结构变更触发 FBA 审查。


2、特殊行业外资比例限制


电信行业:外资持股上限 49%,需通过 NBTC(国家广播和电信委员会)反垄断审查。

土地持有:2025 年新规允许外资购买 1 莱(约 1,600 平方米)住宅用地,但需内政部长批准;工业用地仍需通过 BOI 或 IEAT(泰国工业园区管理局)项目。


应对策略:通过优先股架构设计(外资持有优先股,泰资持有普通股)平衡经济利益与控制权,同时避免代持安排(代持属非法,可能面临罚款或刑事责任)。


二、反垄断审查与市场集中


1、泰国《贸易竞争法》申报标准


事先申报:若交易导致单一经营者控制市场定价权且营业额≥10 亿泰铢,或合并方合计市场份额≥75% 且单家营业额≥10 亿泰铢,需向贸易竞争委员会(TCC)提交详细材料,审查周期 30-90 天。

事后申报:若营业额≥10 亿泰铢但未形成垄断,需在交易完成后 7 天内报备,逾期每日罚款 1 万泰铢。


案例参考:正大集团收购乐购泰国业务时,因涉及零售市场份额集中,需承诺关闭部分重叠门店以通过审查。

跨境反垄断义务若交易涉及中国市场(如目标公司在中国有实体或营收),需同时符合中国《反垄断法》申报标准(全球营业额合计≥100 亿元人民币且至少两家在中国境内营业额≥4 亿元),避免双重处罚。


三、公司资质与历史合规性


1、主体资格与证照有效性


核查商业登记证、行业许可证(如电信牌照、食品经营许可)是否在有效期内,尤其注意资质续期条件(如注册资本实缴要求)。

若目标公司为上市公司,需审查其证券交易所披露文件,确认是否存在未决诉讼或违规记录。


2、财务与税务风险


通过第三方审计追溯近三年财务报表,重点关注关联交易、税务调整项及潜在负债(如未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

泰国税务部门对跨境交易定价(Transfer Pricing)审查严格,需确保交易价格符合市场公允性,避免被认定为逃税。


四、劳工与人力资源管理


1、解雇与裁员限制


个人解雇需提前 30 天书面通知并说明理由,员工有权要求听证会;集体裁员(≥10 人或占比 10% 以上)需提前 60 天向劳工厅报备,并与工会协商,否则可能被责令恢复劳动关系并支付赔偿金(最高 24 个月工资)。


外籍员工需持有有效工作许可(Work Permit),且公司需证明该岗位无法由泰国公民胜任,否则将面临每人每月 5 万泰铢的罚款。


2、社保与福利合规


强制缴纳社保(占工资总额 5%)、公积金(5%-15%)及医疗保险,未合规可能导致税务稽查与信用评级下降。

应对建议:在收购协议中要求卖方提供劳工合规证明,并预留一定比例交易款作为潜在劳工纠纷保证金。


五、知识产权与资产权属


1、无形资产核查


审查商标、专利、著作权的注册证书及有效期,确认是否存在侵权纠纷或权利瑕疵。例如,泰国法院曾判决某中资企业因未核实商标有效性,需赔偿本地企业 1,200 万泰铢。

若涉及技术许可或专有技术,需核查许可协议条款,确保收购后技术使用权可延续。


2、土地与房产权益


工业用地需通过 BOI 或 IEAT 项目获取,所有权登记需与公司章程中泰资持股比例一致。

租赁物业需审查租赁合同期限(最长 30 年)及续租条款,避免因业主违约导致经营中断。


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影响评价(EIA)要求


制造业、基础设施等项目需提交 EIA 报告,评估生态影响及污染防治措施,审批周期 6-12 个月。若未通过 EIA,项目可能被暂停或罚款(最高 1,000 万泰铢)。


历史污染责任:即使收购后发现目标公司存在历史污染,买方仍可能承担清理责任,需在协议中明确卖方赔偿义务。

绿色能源与 ESG 合规


泰国政府鼓励可再生能源投资,符合条件的项目可享受税收优惠(如企业所得税减免 8 年),但需在收购后持续满足环保标准。


七、跨境交易与争议解决


1、外汇管制与税务规划

外汇汇出需通过泰国央行批准,股息汇出需缴纳 10% 预提所得税(中泰税收协定可降至 5%),建议通过控股架构优化税负。

跨境支付需提供交易真实性证明(如合同、报关单),避免资金冻结风险。


2、争议解决机制设计


合同中建议约定国际仲裁条款(如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避免泰国法院冗长程序。

泰国法院对外国判决承认有限,需在协议中明确仲裁裁决的执行保障条款。


八、交易架构与合同条款


1、股权收购 vs 资产收购


股权收购:可继承目标公司资质与客户资源,但需承担潜在负债;需重点审查公司章程中的优先购买权及股东协议中的回购条款。

资产收购:可选择性承接资产与负债,但需重新申请许可证(如电信牌照),且员工转移需逐一获得同意。

核心合同条款

陈述与保证:要求卖方披露所有重大法律风险(如未决诉讼、税务争议),并设置赔偿上限(通常为交易金额的 10%-20%)。

交割先决条件:包括 FBA 合规性审查、反垄断批准、第三方尽职调查通过等。

过渡期安排:明确卖方在交割前的经营限制(如不得新增债务)及违约责任。


九、合规操作与风险防控


1、本地化团队组建

聘请熟悉泰国法律的本地律师(需持有泰国律师资格)及会计师,确保尽调报告符合泰国会计准则(TFRS)。

设立合规部门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定期审查劳动、税务、环保等合规性。


2、政府关系与公共事务

提前与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BOI)、商业发展厅(DBD)等部门沟通,利用政策窗口期(如 BOI 对电动汽车产业的补贴)降低成本。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