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樽律所】外资企业入股内资企业流程

外资企业入股内资企业的流程中,首要环节通常是拟发行人召开股东会并形成有效决议。决议内容需明确同意股权转让、变更企业性质(如从内资转为中外合资或外资独资),以及同步修订公司章程等核心事项。笔者建议在此阶段尽早引入法律顾问参与草案拟定,以确保条款的合法性与可操作性,防止因内容疏漏导致后续审批卡壳。

紧接着,收购方需与外资股东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并向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原外经贸部门)提交申请材料。实务中曾有一例:2021年某制造业企业在办理外资入股时,因协议中未清晰约定分期付款节点和汇率风险分担机制,被主管部门要求补充说明,整体进度延迟近三个月。这提醒我们需特别注意合同条款的实操性,建议由熟悉跨境投资的律师团队审核把关。

取得商务部门批文后,企业需向税务机关申报股权转让所得并获取完税凭证。需注意若涉及设备或存货进口历史,还可能需向海关补缴关税及增值税;若企业持有海关登记证书,须同步办理变更备案。这些环节在外资企业入股内资企业流程中常因跨部门协调不足而受阻,笔者认为应提前梳理资产清单并预留1-2个月缓冲期。

完成税务及海关手续后,需向市场监管部门申请工商变更登记,并同步向外管局办理外汇登记。收购方通常需凭工商变更证明办理购付汇,实务中首笔支付比例达51%即可启动资金出境流程。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外汇管理条例》,企业应在工商变更后30日内完成税务登记变更,否则可能影响后续利润汇出。

从法律依据看,《公司法》第十六条及《外商投资法》第三十四条构成了此类交易的基础框架。其中特别强调股东会决议效力及外商投资安全审查程序——例如2020年某新能源案例中,因未通过行业准入审查导致交易终止。在外资企业入股内资企业流程中,这些规定实质上是为企业设置合规防火墙。

实务建议:建议企业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如每季度更新地方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并通过模拟审批测试预判风险点。思考题:在现行外汇监管模式下,如何通过交易结构设计兼顾资金流动效率与合规性?

特别声明:本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代表国樽的观点和立场。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