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樽律所】非遗直播带货法律盲区:国樽“传承人-平台-消费者”三角协议

随着非遗直播带货的兴起,传承人、平台与消费者之间的法律关系日益复杂。国樽律师事务所发现,当前非遗直播领域存在明显的法律盲区,亟需建立"传承人-平台-消费者"三角协议框架来规范各方权利义务。这种新型商业模式在知识产权保护、产品质量责任、收益分配等方面都面临特殊挑战。

非遗传承人在直播带货时经常忽视知识产权保护。许多传统技艺和作品未经商标注册或版权登记就进入流通领域,导致后续维权困难。国樽建议传承人在开展直播前完成必要的知识产权确权工作,同时在三角协议中明确约定知识产权的归属和使用范围。

电商平台作为连接纽带承担着重要责任。国樽调研显示,超过60%的平台对非遗产品的特殊性认识不足,沿用普通商品的审核标准。平台需要在三角协议中建立专门的非遗产品上架规范,包括真实性验证机制、文化背景说明要求等,避免出现"伪非遗"产品。

消费者权益保护是非遗直播的关键环节。由于非遗产品的独特性,常规的七天无理由退货等规则可能不适用。国樽提出的三角协议方案建议明确标注产品的收藏价值属性,区分实用品和艺术品的不同售后政策,平衡消费者权益与文化保护需求。

收益分配是另一个法律风险点。部分MCN机构利用传承人不熟悉商业规则的优势地位签订不平等合约。国樽的协议模板设置了收益保底条款、销售分成上限等保护性规定,确保传承人获得合理报酬的同时维护商业可持续性。

针对非遗直播中的虚假宣传问题,三角协议要求各方共同担责。传承人需保证产品信息真实准确,平台要建立内容审核机制,消费者则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这种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能有效减少消费纠纷。

国樽律师事务所强调,"传承人-平台-消费者"三角协议不是简单叠加现有法律条文,而是针对非遗特性设计的专门解决方案。该框架既保护传统文化传承,又规范新兴商业模式发展,为非遗直播行业的健康有序成长提供了法律保障。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