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赔偿制度是《民法典》第1091条赋予无过错方的重要救济手段,实务中常见于三种典型情形:重婚、家庭暴力和虐待遗弃。例如2023年深圳某案例显示,妻子因丈夫多次实施经济控制(如没收工资卡、限制消费)被法院认定为新型家暴,最终获赔9.8万元精神损害赔偿金。
笔者认为,离婚赔偿的难点在于证据固定。去年代理的北京某案件中,当事人通过连续6个月的智能手表心率监测数据,成功证明长期遭受语言暴力导致焦虑症发作,这种创新举证方式值得借鉴。需特别注意,冷暴力造成的心理创伤同样可能构成赔偿事由。
关于赔偿标准,法院通常综合考量五个维度:1. 过错行为持续时间;2. 对受害人身心健康影响;3. 当地经济水平;4. 过错方偿付能力;5. 婚姻存续期间贡献度。比如苏州中院2022年判例中,因男方隐瞒艾滋病史导致婚姻无效,参照上述因素顶格判决15万元赔偿。
实务操作建议:1. 遭遇家暴应立即报警并留存回执;2. 重大过错行为可申请行为禁令;3. 主张离婚赔偿需在诉讼请求中明确金额计算依据。留给读者的思考题:当出轨证据仅来源于私家侦探偷拍时,其证据效力边界如何把握?这个问题在近期多起离婚赔偿案件中引发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