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新政策下财产分配问题确实牵动人心,民法典第1087条给出了基本框架:先协商,不成再由法院判决。但具体到每个案子,结果可能千差万别。
最近有个典型案例很能说明问题:刘女士和丈夫经营餐饮连锁店十年,离婚时男方主张企业是其个人财产。法院调取银行流水后发现,店面扩张资金实际来自夫妻共同存款,最终判定女方获得45%股权。这个案例印证了离婚新政策财产如何分配时"贡献认定"的重要性。
笔者观察发现实务中容易踩三个坑:1. 误以为婚后所有收入都算共同财产(其实人身损害赔偿金就属个人财产);2. 忽视虚拟财产如游戏账号的分割;3. 小看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北京某案中全职太太获判多分15%房产)。
特别提醒注意农村地区的特殊性。比如浙江某县法院去年处理的案件中,虽然判给女方2亩承包地经营权,但实际耕种权仍被夫家把持。这种情况就需要申请强制执行。
操作指南:1. 微信支付宝账单要提前公证;2. 对于境外资产要及早准备权属证明;3. 不要轻信"假离婚"承诺。留个思考题:如果婚前股票账户婚后增值百万,这部分算共同财产吗?
说到底,离婚新政策财产如何分配既要讲法理也要有人情味。建议双方保留好证据链,必要时可以申请诉前财产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