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
6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对《预算法修正案(草案)》进行了二次审议,这一修正案草案的提出,标志着我国预算法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草案强调,地方政府不得自行发债,并对乡镇一级预算和财政专户设立等作出了严格规定,草案还规定,除涉密内容外,各级政府预决算都应及时公开,以增强预算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修正案草案的提出,是我国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在完善全口径预算体系、细化预算公开、规范地方政府举债等方面,草案都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也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预算法修订进入三审
4月2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了预算法修正案草案三审稿,三审稿在完善全口径预算体系、细化预算公开、完善转移支付规定、规范地方政府举债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这标志着我国预算法修订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
三审稿的出台,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的决心,在修订过程中,政府充分考虑了各方意见,力求使预算法更加完善、更加科学,这将为我国财政管理体系的健全和财政风险的防范提供有力保障。
2011年国务院会议主要内容回顾
2011年,国务院会议聚焦了一系列重大议题,12月,会议重点关注铁路事故汇报、互联网产业发展、就业规划、药品安全规划等;11月,会议审议招投标法、车船税法等条例,讨论生态保护试验区、预算法修正案、知识产权保护等;10月,会议关注农村义务教育改善、疫苗供应、增值税改革、社会信用体系等;9月,会议讨论安全生产、保障性安居工程、精神卫生法等。
这些议题的讨论,体现了我国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眼光,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政府致力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性质探讨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原则或行为准则,它并不属于行政法规,在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中,会计行政法规包括《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总会计师条例》等,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则属于会计部门规章范畴。
事业单位会计实务工作的基本规范,是由财政部制定的行政法规,其主要依据是1997年5月28日发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自1998年1月1日起实施,该准则分为九章,共计五十四条内容,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法治动态:法治是一个动态概念
法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指的是运用法律来治理,法治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我们要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识,意味着我们要提高依法办事的意识,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强调的是法治意识。
法治的核心在于依法行政,现代法治的精华在于让所有人都能依法行事,人人平等地依法行事,这是法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显著特征,社会主义法治不可或缺的要素包括“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我国的预算法通过于多少年
我国的预算法于1994年通过,现行的预算法为1994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这部法律自199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预算法建设的开端。
为了规范国家预算的组织和管理,提升预算管理的民主法制水平,我国于1994年3月22日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作为我国第一部全面的预算法,它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共包含11章,79条详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常务会议主要内容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常务会议是中国国务院进行行政决策的重要机制,会议的主要议程包括讨论国家重大事项、通过重要行政法规等,国务院常务会议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总理召集和主持国务院全体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
国务院常务会议是国务院的一个重要决策和工作协调机制,主要负责讨论重大事项、重要政策,并作出决策,会议的参与者包括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等相关领导,会议的决议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执行力。
中国2014最新出台的财政政策解读
2014年,我国实行的是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2014年,我国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关注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二是深化改革,实现经济政策的总纲;三是稳中求进,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基调;四是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