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民法作为一门基础性的法律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民法通则与民法总则作为民法领域的两个重要法律文件,它们在内容、范围、作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将深入剖析民法通则与民法总则的异同,以期为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一、法律分析: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的区别
1、法律性质与范围
民法总则与民法通则的区别首先体现在法律性质与范围上,民法总则属于民法典的总则编,主要规定了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定,在民法典中起统领性作用,而民法通则则是对民事活动中一些共同性问题所作的法律规定,是民法体系中的一般法。
2、内容构成
在内容构成上,民法通则不仅涵盖了民法总则的部分内容,还规定了物权、合同、侵权责任等大量原本属于民法分则的内容,相比之下,民法总则则主要集中于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定,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普遍适用性。
3、法律依据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条为例,该条款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这一规定既体现了民法总则对民事活动基本原则的重视,也体现了民法通则对具体法律问题的关注。
二、定义不同
1、民法通则
民法通则是中国对民事活动中一些共同性问题所作的法律规定,是民法体系中的一般法,它为我国民事立法奠定了基础,为民事司法提供了依据。
2、民法总则
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总则编,规定了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定,在民法典中起统领性作用,它涵盖了民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为民法典各分编提供了理论框架。
三、《民法总则》在整个民法典体系中的地位
《民法总则》在整个民法典体系中居于统领地位,集中规定民法的最一般问题,具有高度的函摄性和抽象性,民法总则不是民法通则,总则主要包括普遍适用于民法各组成部分的规范,如基本原则、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代理、民事责任、诉讼时效和除此期间、期间的计算等。
四、制定目的与法律主观
1、制定目的
民法通则制定于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我国面临的是解决中国人吃饭穿衣的温饱问题,民法通则》非常看重经济功能。
而民法总则制定于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此时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民法总则的制定旨在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完善我国民事法律体系。
2、法律主观
民法通则与民法总则的区别还体现在法条数量上,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总则编,共分基本规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代理、民事责任、诉讼时效、期间计算和附则11章、206条。
五、总结
民法通则与民法总则作为我国民法领域的两个重要法律文件,它们在内容、范围、作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民法通则作为民法体系中的一般法,为我国民事立法奠定了基础;而民法总则作为民法典的总则编,则对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定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规定,了解民法通则与民法总则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我国民法体系的发展脉络,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