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业领域/民商诉讼与仲裁/新闻详情
【国樽律所】法律视角下,受害人与被害人的定义差异及司法应用解析
发布时间:2025/04/16 作者:国樽律所

受害人与被害人的法律界定与区别

在法律框架下,受害人与被害人的概念虽然密切相关,但它们在法律地位、案件性质以及权利行使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别,以下是对这两个术语的深入分析,以及它们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1. 法律定义的清晰划分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我们可以明确受害人与被害人的定义,被害人是指在刑事案件中,其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在诉讼中,被害人在自诉案件中充当自诉人,在公诉案件中则作为原告,享有所有原告的诉讼权利,而受害人则特指在民事案件中,因侵权行为或其他致害原因遭受人身损害,有权要求赔偿的人。

2. 刑事与民事案件的区分

被害人这一概念主要应用于刑事案件,在刑事案件中,被害人通常是犯罪行为的直接受害者,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后,可以通过报案、提起公诉等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故意伤害案件中,受害者可以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成为刑事案件的被害人。

相对而言,受害人更多地出现在民事案件中,在民事案件中,受害人可能因为合同纠纷、侵权行为等原因遭受损失,他们有权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被告赔偿损失,在交通事故中,受伤的行人可以作为受害人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

3. 诉讼地位与权利的差异

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是当事人之一,享有原告的诉讼权利,如陈述权利、提供证据权利、申请回避权利等,而在民事诉讼中,受害人作为原告,同样享有原告的诉讼权利,如陈述权利、提供证据权利、申请回避权利等。

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通常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因为他们的权益受到犯罪行为的侵害,往往需要依靠国家机关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在民事诉讼中,受害人相对较为自主,可以通过与被告协商、调解等方式解决纠纷。

4. 法律管辖的区分

在刑事案件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八条的规定,行驶中的交通工具上发生的刑事案件,由交通工具最初停靠地公安机关管辖;必要时,交通工具始发地、途经地、目的地公安机关也可以管辖,这表明,被害人在刑事案件中的权益保护,需要依靠公安机关的介入。

而在民事案件中,受害人可以选择在被告所在地或者合同履行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体现了民事诉讼中受害人自主选择诉讼地点的权利。

5. 法律分析:被害人与受害人的不同角色

从法律角度来看,被害人与受害人在诉讼中的角色有所不同,被害人主要是指在刑事案件中,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包括自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和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而受害人则是指在民事案件中,因侵权行为或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损害的人。

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作为当事人之一,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追究刑责,而在民事诉讼中,受害人作为原告,有权要求被告赔偿损失。

6. 被害者与受害者的使用场景与语义内涵

在法律语境中,被害者与受害者这两个词的使用场景和语义内涵有所区别,被害者多用于描述因他人犯罪行为而受到伤害的人,如刑事案件中被告人的行为导致另一人受到伤害,这时受到伤害的人就被称为被害者。

而受害者则更广泛地应用于描述因侵权行为或其他致害原因遭受损失的人,不仅限于刑事案件,还包括民事案件,在交通事故中,受伤的行人被称为受害者。

受害人与被害人在法律地位、案件性质、权利行使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别,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法律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的作用。

← 返回列表